•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8年,開啟“兩岸都是中國人”模式

2018-01-02 09: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7年底前幾天,參加了上海黃浦區臺聯舉辦的“兩岸非遺論壇”。來自海峽兩岸的非遺傳承人介紹他們在傳承光大非物質文化上的堅持和努力。來自臺灣的邱小姐給我們介紹了她堅持用傳統方法採茶、制茶以及她對茶的理解,感觸頗多。

  我常喝茶,但對茶沒研究。這些年常去臺灣,自然也喝了不少臺灣茶,也知道了臺灣曾經的“茶香歲月”,知道了創造這個傳奇的那些故事。

  在臺北大稻埕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交叉的巷口,有一處“李春生紀念教會”,這棟建築就是被譽為“臺灣茶葉之父”、臺灣茶香歲月的締造者李春生先生捐建的。

  李春生1838年出身於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廈門的貧寒之家。大約14歲時,李春生隨父親成為基督徒,在與西方教士的互動中學會流利英語,1857年進入廈門英商怡記洋行,從事洋貨及茶葉貿易。1865年,受聘寶順洋行到臺北工作,從此開創臺灣“南糖北茶”的對外貿易歲月。

  當時的臺灣正處在對外開放的初期。1860年,清廷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被迫開放安平、高雄、淡水、基隆為通商口岸,外國洋行開始進入臺北,開啟了大稻埕繁榮之機。寶順洋行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大稻埕的。寶順洋行的杜德發現臺北周邊適宜種茶,便從福建安溪引進茶苗賒給農民種植,收購茶葉後運到廈門加工出口,然而這樣成本很高沒有競爭力。李春生到來後,一面大量引進福建茶苗,一面從福建引進炒茶師傅在大稻埕就地加工,同時,根據臺北茶葉的特點改進烘焙製作方法,使臺灣茶迅速形成質優價廉優勢,加上他的行銷經驗,臺灣烏龍茶深受國際市場喜愛。1869年,臺灣烏龍茶首次直銷美國,兩艘大帆船裝載2131擔安溪種精製烏龍試銷紐約,一炮而紅。此後,外商洋行及大陸茶商迅速搶灘大稻埕,茶葉逐漸成為臺灣最大宗出口商品。李春生也因此積累大量財富,成為臺灣僅次於板橋林家的富豪。

  如果説臺北的“茶葉之門”是李春生開啟的,那麼,使臺灣茶葉迅速佔世界廣大市場的則有賴於更多的茶商。

  在離“李春生紀念教會”不遠處的貴德街73號“錦記茶行”,這幢豪華大宅是大稻埕另一個茶葉大亨陳天來的故居。1891年,20歲的陳天來斥資創辦“錦記茶行”。他成功開拓東南亞市場,業務遍及新加坡、印尼等地,成為臺北又一頂級茶葉富豪。1927年到1939年的12年間,他一直擔任臺灣茶商公會會長。值得一提的,陳天來的祖籍也是福建南安,他的父親陳澤粟是與李春生同期來臺的。

  在這裡説了這麼長的故事,我是想告訴大家,臺灣的茶香歲月,有他的歷史機緣,而開啟這個“茶葉之門”的卻是中國人自已。中國人李春生、陳澤粟,從中國廈門移居中國臺灣,成就了臺灣的“茶香歲月”。

  其實,回顧臺灣的開發史,就是中國人在自己土地上的開臺史。現在臺灣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用早期原漢通婚“有唐山公、無唐山嬤”現象否定兩岸中國人的血緣聯繫。用荷蘭、大清、日本都是外來政權,來否定臺灣是中國領土。用“臺灣人要出頭天”來強化“臺獨”意識。這些都是不值一駁的無稽之談。早期來臺漢民都是經商打短工為主,且人數不多。到荷蘭殖民時期的1652年郭懷一起義時,島上漢人僅15000人至20000萬人而已,此次起義有五分之一漢人被殺。鄭成功收復臺灣,帶來第一次較大規模移民,但島上漢人也僅增加一、二萬人而已。施瑯統一台灣後,島上大量漢民返回大陸,1685年時,全島漢人僅30000人左右。直到“林爽文事件”後,才開啟大規模移民,此後的30年間,島上移民暴增90萬人。1811年時,島內漢人總數達到195萬左右。

  所以,現在那些鼓吹“臺獨”的人,絕大部分的祖先都是清延統一台灣後,而且是18世紀後半期才入島的。他們的祖先只是從中國的福建、廣東移民到中國的臺灣而已。他們有“唐山公”也有“唐山嬤”,他們一直是大清子民,何來大清殖民之説?他們中的許多人倒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遭到屠殺、打壓。

  臺灣人就是中國人,這是兩岸最根本的現狀。蔡英文口口聲聲説要維持現狀,但拒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又放任甚至鼓勵島內各種“去中國化”行為,這是要維持什麼樣的現狀呢?或者,蔡英文希望維持的是當前兩岸各種政治交流中斷的“冷和”現狀?“冷和”,經不起民意的熱炒,當島內“臺獨”花樣百齣時,大陸怎能袖手旁觀?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這是大陸發展兩岸關係牢不可破的底線。2018年己經開啟,蔡英文當局應該認真思考兩岸關係在新的一年的啟動模式,讓李春生、陳天來們認祖歸宗吧,維持現狀的鑰匙就是現狀本身——兩岸都是中國人。(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