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板橋林家,那顆跳動的愛中國愛臺灣之心

2017-11-29 09: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朋友從廈門打電話來説,鼓浪嶼申遺成功了,歡迎來看看。上次去廈門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次出差,由於時間緊,只匆忙地在鼓浪嶼轉了一圈,最後留下點印象的只有那個方寸之地見大景的菽莊花園而己。以後,廈門朋友來電,我們談得最多的也就是這個園子,知道了林維源、林爾嘉,心中也對臺北板橋林家花園生出嚮往。

  終於來到臺北,參觀了新北板林家花園,看那亭臺樓閣、磚雕木樑,無不滲透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撫著當年蓋園時從泉州購來的紅磚,仿佛尋著林家數代人的足跡,你會感到林家那顆強烈跳動的中華心。

  林氏開臺祖林應寅于清乾隆四十三(西元1778年)從福建漳州遷臺。在臺二代林平侯,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在板橋建弼益館,是林家在板林建宅之始。第三代中的林國華、林國芳兄弟二人于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合力建造三落大厝,至第四代林維源建五落大厝及花園,板橋林家花園建成。林家花園佔地三千七百多坪,格局嚴謹,裝修富麗堂皇,手工彩飾精美絕侖,建材購自大陸及臺灣珍貴的樟木。園內亭、臺、樓、閣精巧雅致,迴廊環繞清幽曲折,假山、水塘、古樹名木相映成趣,當時就被譽為“園林之勝冠臺北”。

  只是,林維源所處的時代正是世界格局變化之時。林維源生於1840年,那一年第一次雅片戰爭爆發,中國滿清政府不諳時局變化,腐敗無能,使中國走上了被列強分割殖民命運。林家自林維源起,也就這個大時局中沉浮。1863年,林維源參與平判戴春潮事件有功,被授與三品銜。1876年,響應福建巡撫丁日昌設立海防捐銀50萬兩,被授于內閣中書銜。1878年,臺灣為抵禦外敵,趕築臺北城,林維源奉命督造小南門。1885年,林維源協助巡撫劉銘傳恢復臺灣中法戰爭創傷,並捐銀50萬兩。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林維源任團防大臣。清廷被迫割讓臺灣後,被推舉為“臺灣民主國議會”議長,乙未抗日失敗,舉家遷至廈門住鼓浪嶼,至1905年去逝,再未踏入己淪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

  林爾嘉,生於1875年,是林維源長子,1895年隨父遷入廈門鼓浪嶼,協助父親經營事業,林維源去世後,繼承家業。林爾嘉與父親林維源一樣,為近代中國的強大而奔走。甲午戰爭後,他們父子希望朝廷能勵精圖治,乘朝廷重建北洋之議捐200萬兩白銀,只是,慈禧又把銀子去建頤和園了。陳允敦選《泉州翰林龔顯曾女婿林菽莊建半個頤和園》的記述,是多麼大的諷刺呀。對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故鄉臺灣,林爾嘉從國際法論述這是不法之舉,父子倡議清廷出資、百姓捐款向日本購回臺灣,這是何等的心胸。

  走在板橋林家花園,我突然明白,林爾嘉為什麼要在鼓浪嶼建菽莊花園,隱隱中我想起菽莊花園與林家花園的相似之處。1895年21歲的林爾嘉隨父內渡廈門,臺灣殖民政府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數次來廈門,威脅利誘,勸林家子回臺。林家父子雖不捨家園,但他們始終保持中華氣節,堅決拒絕加入日本國國籍,不做日本“皇民”。然而,臺灣是家鄉,板橋林家花園是從小長大的地方,那裏有童年的足跡,有家族的親情,有成長的荷爾蒙。那亭臺樓閣,長廊短橋,怎能不在夢鄉里相見。於是,1913年,林爾嘉在鼓浪嶼港仔後興建菽莊花園。菽莊花園倣照板橋林家花園,參照江南名園修建而成,園內辟有小板橋美景,聊備思鄉之情吧。

  熱愛中國,思念家園板橋,貫穿于林家父子一生。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隱居上海的林爾嘉登上當時的“遠東第一高樓”一一上海國際飯店的最高層欣然賦下“還我山河還我願,登臨更上幾層樓”的詩句。臺灣回歸祖國後,他又寫了感賦四絕,並作序雲“乙未割臺灣,挈眷歸原籍龍溪,五十有餘年矣,乙酉臺灣收復,余旅滬輒思回臺”。是年返回板橋故園,于1951年病逝。

  林維源、林爾嘉父子,他們的命運是近代中國歷史的寫照。他們官居高位,富可敵國,在日本殖民者面前,他們只要低下頭顱,仍可大富大貴,但他們保持了崢崢的民族氣節。回到大陸,他們時刻想著故鄉家園。愛臺灣必須愛中國,保臺灣必須有大陸,是他們畢生為之奮鬥,為之獻身的信念。

  那天我們在微雨中走遍了林家花園,這雨如絲而綿長。我在想,有些臺灣人,把中國人與臺灣人對立起來的時候,你們是不是應該到板橋林家花園來走一走,聽聽這閩南産的紅磚雖經百年敲上去仍呈“咚咚”的金屬之聲,看看房樑上榫鉚托舉還是那樣的堅強有力,聽聽那戲臺上仿佛從遠古而來的南音閩語。這些都是你們的來處,怎麼能説舍就舍得了呢?

  愛中國,愛臺灣,本就是分不開的一句話,林家父子如此,你們何能不如此!(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