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新聞”擾動臺灣

時間:2009-11-27 14:18   來源:台灣網

 

導     讀

 

  所謂“動新聞”,就是將報紙報道的新聞以動畫呈現,讀者可以透過手機的下載,從視覺上來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自從該“新生事物”被臺灣《蘋果日報》于上周推出後,“動新聞”就在島內成了一個時髦詞兒,看過的民眾反應兩極,有人覺得非常酷炫,有人認為太腥膻色;它還引來許多兒福、婦女團體的抗議,呼籲臺當局嚴格管理。

 

太過寫實血腥 別讓“動新聞”在臺灣動起來

  無可諱言,壹傳媒在媒體經營上常有創新的作法,不僅成為話題,也帶來了商機;但這次的“動新聞”可能創新有餘,卻模糊了新聞與非新聞的界線,也模糊了新聞與道德的界線,值得探究。 【詳細】

“動新聞”模擬性侵真人解説

動新聞遭重罰 輿論請其饒了大家

  “動新聞”,新聞會“動”,若單從刺激消費來看,不能不承認確是一種創意。但新聞不是消費品,它被視為“第四權”,權力的相對是義務,這個義務就是社會責任。有“動新聞”點子者,顯然只想要權力,不想盡義務。 【詳細】

臺北市長郝龍斌對壹傳媒開罰

請標榜言論自由者為新聞專業留一點尊嚴

  即使“裸體與屍體”是社會新聞的兩大元素,當“動新聞”將其血淋淋地繪成動畫,標舉言論自由大旗的媒體,請你也拿出一點點做為人的基本道德良心。 【詳細】

  壹傳媒打響了這一炮,卻再度鞏固了“裸體與屍體”的品牌地位,今後必然仍在灰色地帶遊走。 【詳細】

社會團體抗議 壹傳媒道歉

對臺灣的考驗才剛開始

  臺當局及以下各級政府該對新科技衍生的法律問題與媒體管理重新思考,而臺灣的閱聽人更該從現在起徹底覺醒,別再任由欠缺社會責任的媒體玩弄。 【詳細】

臺北市校園停訂蘋果日報

更多深度專題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