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主動連接大陸市場 對臺灣當局是最好的選擇

2020-02-12 15: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對於臺灣2020選舉結果,香港中評社日前刊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際發展與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教授、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李應博的觀點認為,蔡英文雖然獲得“連任”,但如果真正從2300萬台灣民眾的總體利益出發,就不能再一意孤行堅持“臺獨”。而是應該回到“九二共識”上來,主動連接大陸市場,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臺灣當局是最好的選擇。   

  李應博表示,全球經貿嚴峻形勢對兩岸産業關係産生了影響。2018年年初以來,美國單方面開始提高進口關稅,全球貿易形勢急轉直下。這種做法擾亂了國際間正常的貿易秩序,也使很多以美國跨國公司為主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正在承擔貿易鏈到産業鏈的傳導效應,産業鏈條碎片化的脆弱性和斷裂風險顯著增加。臺灣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高達67.6%,且臺灣附加價值出口到美國所佔GDP,比重高於韓國、中國大陸。臺灣企業在全球生産網路變化期,也必將受其顯著影響。臺灣産業的“OEM”(代工)模式在當前全球産業格局重新洗牌的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全球性的跨國企業在培育自己能夠掌控的産業價值鏈中,逐步將臺灣“擠出”。而且,代工由於缺少産業鏈的整體性,核心關鍵基礎性技術無法獲取,導致了“可替代性風險”。

  李應博表示,三十多年來臺灣對大陸出口而形成的貿易順差對臺灣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0年後,貿易順差平均年增長率達到12.8%。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從2000年的204.5億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289.5億美元。

  她指出,大陸臺資項目從1989年的539個增長為2018年的4911個,累計項目數達到107190個。實際利用臺資從1989年的1.6 億美元上升至 2018年的678.1億美元。合作領域從農業、食品加工、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産業,發展到家電製造、運輸裝備、資訊製造等技術密集型乃至資本密集型的産業。其中,電腦、電子産品、光學製品以及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所佔比重達到大陸臺資總金額的1/3強。臺商在大陸的資訊硬體産業産值,佔大陸臺資總産值的近八成。臺商在大陸投資的地區從最初的珠三角,後至長三角,到現在的環渤海、西部城市和東北地區。臺商投資地區開始發生空間轉移。

  至於“陸資入臺”,李應博表示,陸資入臺投資核準的項目數量和投資金額近些年來出現增加趨勢,但增速緩慢。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數據顯示:2009630日至1231日,共核準陸資入島投資件數23件,投資金額0.38億美元左右。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12月,經商務部批准,大陸已有444家非金融企業赴臺設立了公司或代表機構,備案金額25.69億美元,領域涵蓋批發零售、通訊、餐飲、塑膠製品、旅遊等多個行業。從陸資入島情況看,製造業行業分佈居多,電子零組件和機械設備製造業主要投資領域。服務業所佔比重則較大,尤其是在批發零售業和銀行業。

  李應博指出,臺灣現階段産業發展中出現的棘手關鍵問題——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才、缺工),阻礙了産業發展轉型。臺灣産業發展的內生因素,仍是其自身稟賦結構的變化。這個稟賦因素包括島內自然稟賦、政策導向和政治因素。而這種內生因素對臺灣産業發展影響從曾經的正向促進轉向了負向阻滯。

  “也應客觀地看,臺灣在全球生産網路的部分環節中還存留了較好的競爭力和生産網路連結關係。如果臺灣當局有效地拿出了島內經濟民生議題的解決方案,臺灣當局在短期內也不會喪失掉其在一些關鍵産業領域的核心優勢。”

  李應博表示,在當前大陸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進程中,兩岸經濟關係作為政策視野中的重要關切點,應體現出高品質發展意涵。曾經以投資數量金額和比例關係作為評價兩岸關係的主要參考指標,當面對全球經濟放緩和經濟週期波動頻繁時,其現實解釋力已經非常有限。兩岸産業關係高品質發展的核心是兩岸産業有共同目標;産業公共利益突出;價值鏈競爭力要強。

  她指出,一是為兩岸産業創設一個共同的經濟門檻;二是建立兩岸新經濟協同模式;三是建立兩岸産業融合體系;四是在智慧財産權和産業共同標準上繼續深化合作。(完)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