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韓冰:蔡當局昧于島內“統升獨降”的民意新趨向

2018-05-08 10: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7日刊載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韓冰的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在島內社會、政治等層面不斷推動“漸進式臺獨”,導致兩岸關係日趨嚴峻。近兩年來,蔡當局以所謂“維持現狀”抗拒“九二共識”,犧牲臺灣同胞福祉,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針對臺當局的倒行逆施,大陸除震懾“臺獨”勢力外,還不斷釋出體現“兩岸一家親”理念,且使臺胞在赴陸就業、就學、創業等方面有獲得感的惠臺政策。而島內逐漸顯現出來的“統升獨降”趨勢,正是對這種現實的具體反映,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廣泛且深厚的社會民意基礎。

  全文內容如下:

  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在島內社會、政治等層面不斷推動“漸進式臺獨”,導致兩岸關係日趨嚴峻。近日,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再次公開聲稱自己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臺灣民主基金會”也公佈民調鼓噪稱有70%臺灣青年願為“臺獨”而戰。“獨”派政治人物及勢力炒作“臺獨”議題、硬拖臺灣民眾下水的做法,不僅激起民意強烈反彈,也充分體現了其昧于島內民意“統升獨降”新趨勢的事實。

  “反獨促統”成統派輿論熱點

  針對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高調宣揚“臺獨”政治路線,將自己的選舉算計與臺灣公共利益捆綁在一起,拿2300萬民眾的福祉做政治豪賭籌碼,島內統派對此反應強烈,紛紛表達“反獨促統”立場。

  一是猛批賴清德“臺獨”政治表演。針對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自稱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言論,馬英九在臺灣高雄科技大學演講時表示,賴清德不要一天到晚在臺灣“立法院”強調自己是“‘臺獨’支援者”,呼籲賴好好把臺當局“行政院長”做好,讓大陸相信不搞“臺獨”,雙方便能拉近距離,“只出一張嘴,一點用都沒有”。4月30日,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不管賴清德用什麼造句或形容詞,“他從頭到尾,徹徹底底的就是一個‘臺獨’分子”。她還強調,賴清德等人完全以選票利益為取向,無視臺灣民眾未來的生存發展,“説是愛臺灣,真正在害臺灣的就是這批人”。國民黨“立委”許淑華在出席第十二屆“臺港論壇”時表示,賴清德已不是第一次發表“臺獨”言論,“這是不適當的”,因為“憲法”維持的是一個中國原則,賴若繼續進行“臺獨”表演,恐有“違憲”之嫌,不排除對其採取法律手段。前臺當局“行政院新聞局長”鐘琴在臺灣《中國時報》撰文指出,臺當局“行政院”並非民進黨黨部,臺當局“行政院長”亦非黨職,賴清德不應以現有身份疾呼“臺獨”、挑釁大陸,以“‘臺獨’工作者”自居,他可“拿出膽識恢復平民身份,重返街頭運動”,而不是濫用公權力騎劫廣大民意。中華海峽兩岸企業交流協會理事長、國民黨中評委陳堂立表示,縱使賴清德自認為是一名“臺獨工作者”,但其身為臺當局“行政院長”“不應公開這樣講”,因為“大家是不認同這些話的”。福建漳州臺商協會會長廖萬隆表示,民進黨當局一天到晚以“臺獨”挑事端,“根本是在挑釁”。

  二是揭露“天然獨”的本質。島內綠營一手炮製“天然獨”的概念,為島內青年世代貼上了“臺獨分子”的制式標簽,掩蓋了“臺獨”並非天成,而是人為製造的事實。4月26日,臺灣《旺報》評論指出,應把“天然獨”正名為“人造獨”,因為島內青年熱愛臺灣與主張“臺獨”是兩回事,“沒有人生來‘臺獨’,要求‘臺獨’的主張沒有正當性”,且“人造獨”也是受“去中國化”教育影響的結果。大陸臺生也在受訪時強調,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天然獨”,“雖然我們在臺灣長大,但不代表我們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唯有加強兩岸溝通交流,才不會給別有用心的政黨留下政治操作的空間。

  三是強調統一是大勢所趨。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胡佛指出,“兩岸統一是最高道德”,未來臺灣應趕快走回愛中國這條路,因為“半數臺灣民眾都相信兩岸將重歸統一”。臺灣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認為,兩岸統一大勢已定,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臺灣終究要與大陸攜手同行,“臺灣必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成分”。廖萬隆指出,兩岸在現階段是“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也是不能被取代的原則,“兩岸契合、融合”才能帶來兩岸的發展,“希望這一代兩岸人民都能看到真正的和平”。

  島內民調顯示民意“統升獨降”

  賴清德、民進黨出於政治利益最大化的考慮,頻頻踩踏“臺獨”紅線,以臺2300萬民眾的安危為代價謀求一人一黨之私利,這種做法與島內“統升獨降”的民意趨勢背道而馳。

  島內民眾“自認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及希望兩岸統一的比例增加。實際上,自2017年以來,島內已有多份民調顯示民眾“自認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比例正在不斷升高。近日,臺灣《天下雜誌》調查顯示,在臺灣地區,“自認自己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者”達34.1%,創5年新高;“自認是臺灣人”的為56.4%,創5年新低;20到29歲年輕世代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攀升。4月23日,“臺灣競爭力論壇”公佈的2018年上半年島內民眾“國族認同”調查顯示,在“具有共同血緣、語言歷史文化”的前提下,有86.7%的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而否認的民眾僅8.3%;在兩岸現狀無法維持的情況下,有超過60%的臺灣民眾認為未來兩岸會統一,且有近65%的民眾認為兩岸和平統一對臺灣最有利,僅22.4%認為臺灣未來會“獨立”。對此,臺灣《旺報》評論指出,即便民進黨上臺後大搞“文化臺獨”、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一再宣示其“臺獨”立場,仍然無法改變臺灣大多數民眾認為自己屬於中華民族的事實。評論還呼籲蔡英文順應民意,以“説出兩岸是一家為起點”,逐步改善兩岸關係論述。

  戳穿“7%臺青願為臺而戰”的假像

  此前,蔡當局出資成立的“臺灣民主基金會”曾發佈民調稱,有高達70%的臺灣青年和55%的民眾願意為“臺獨”而戰。民調一齣,輿論譁然,抨擊聲不絕於耳。

  與“臺灣民主基金會”民調相比,由美國杜克大學發起、臺灣政治大學選研中心執行的民調卻顯示,假如兩岸發生戰爭,僅有約10%年輕人會選擇從軍、抵抗;有30%會選擇投降或逃跑。4月26日,臺“ETtoday新聞雲”公佈的民調也指出,除高達91.3%的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文化外,兩岸如果因“臺灣獨立”爆發衝突,只有23.6%的受訪者願意上戰場,且有76.8%的民眾反對親人為“臺獨”而戰;40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對兩岸和平的期待也愈來愈高,有60%拒絕為“臺獨”而戰。

  對此,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陳冠安撰文指出,“臺灣民主基金會”用誘導性的問題去問民眾是否願為“臺獨”而戰,試圖營造有55%民眾支援“臺獨”的政治操作,“已被看破手腳”。他還表示,民進黨上臺執政後,針對社會爭議事件,屢次通過當局部門或側翼組織發佈扭曲的“惡意民調”、假民調,使本該輔助決策的民調變成蔡當局掩蓋無能的遮羞布。臺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陳建仲在臺灣《中國時報》發文指出,在大陸對民進黨當局的不信任度日益增加的情況下,蔡當局不應再製造類似“高達70%臺灣青年願為臺灣而戰”的“自嗨民調”,徒然讓兩岸危機加深。

  近兩年來,蔡當局以所謂“維持現狀”抗拒“九二共識”,犧牲臺灣同胞福祉,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針對臺當局的倒行逆施,大陸除震懾“臺獨”勢力外,還不斷釋出體現“兩岸一家親”理念,且使臺胞在赴陸就業、就學、創業等方面有獲得感的惠臺政策。而島內逐漸顯現出來的“統升獨降”趨勢,正是對這種現實的具體反映,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廣泛且深厚的社會民意基礎。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