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心無百姓莫為官

2021-01-31 08:22:00
來源:共産黨員
字號

  【摘要】

  廣大農村黨員要做生産發展的帶頭人,要做新風尚的示範人,要做和諧的引領人,要做群眾的貼心人

  \

  2003年4月2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下姜村調研。

  

  下姜村,隸屬浙江省淳安縣楓樹嶺鎮。在浙西,下姜村一直很有名。過去出名,是因為“窮”——有這樣一句民謠:“土墻房、半年糧,有女不嫁下姜郎。”

  20世紀80年代初,急於擺脫貧困的村民,紛紛扛著斧頭上山砍樹。40多座木炭窯同時開燒,整個村莊煙霧繚繞。短短幾年間,6000多畝林子不見了,群山成了瘌痢頭……老支書姜銀祥口中的下姜村,昔日是這樣一番模樣:“街道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家家住著土坯房,院壩裏養著豬,污水到處流……”

  “説起來臉紅哦!我們當時就在這種環境下迎來了習書記。”説起往事,姜銀祥至今仍覺得不好意思。

  2003年4月24日上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輾轉來到下姜村——從淳安縣城顛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時輪渡,再繞100多個盤山彎道才到了村裏。

  顧不上休息,他立刻開始走訪調研。

  調研結束,習書記召集村幹部到簡陋的村委會辦公室開會。姜銀祥拿出事先準備的材料準備彙報。習近平和顏悅色地説:“不要用材料。心裏有什麼就説什麼,想到哪就講到哪。我們是下來聽真話的。放開了講。”

  姜銀祥一下子放鬆了,倒了半天苦水。末了,又提了個要求:“習書記,有件小事不知該不該説。想請省裏幫我們建沼氣。否則,山就要砍光了……”

  “這個提議好!對老百姓來説,他們身邊每一件生活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正像人的身體一樣,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習近平請隨行的同志記下來,並叮囑:“資金由省財政解決。”

  幾天之後,浙江省農村能源辦公室便派專家入村進行指導。資金也很快落實。

  村民姜祖海在全村第一個用上了沼氣。

  沼氣建成後,習近平再一次來到下姜村。這是個春雨天,遠山霧氣如嵐。習近平穿著雨鞋,興致勃勃地聽姜祖海談沼氣使用情況。習近平説:“20多年前我在陜北農村當支部書記時,建起了陜西第一個沼氣村。”他幽默地補充:“要論建沼氣,我也算得上是半個專家。沼氣建好了,還要維護好、使用好。”他又佈置了農戶廚房改造、太陽能利用等配套工作。

  直到今天,姜祖海家裏仍用著當年建的沼氣。

  下姜村周圍群山高聳,每人平均不足一畝耕地。發展空間狹小是造成貧困的原因之一。

  2003年4月24日上午,習近平在種茶大戶姜德明家召開座談會,詳細詢問農産品生産和銷售情況。他扳著指頭一筆筆和大家算著投入和産出賬:“大家還有哪些發展困難?全講出來。咱們一起商量對策。”

  有的村民説:“缺人才!”有的説:“缺資金!”還有的説:“缺技術!”

  習近平説,從大家講的情況看,蠶桑、茶葉、早稻的産量都不算低。那麼,為什麼辛苦一年,收穫不理想呢?種的全是大路貨。沒有做到優質高效和錯位發展。沒有優質,就沒有市場競爭力。而沒有錯位發展,就不可能做到人無我有。

  “你們村有沒有科技特派員?”習近平問。姜銀祥搖搖頭。

  “省裏研究一下,給你們村派一個科技特派員來。”習近平説。

  在習近平的關懷下,浙江省中藥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俞旭平進駐下姜村。有村民起初信不過:“之前扶貧,是發錢發糧發農具。現在‘發’來個專家!他能讓地里長出‘金疙瘩’?”

  俞旭平在村裏“待”了一個月,認為:“村裏的低坑塢最適合種中藥材黃梔子。”

  於是,以前只能長雜草、灌木的低坑塢種上了500畝黃梔子。

  兩年後,當村民們數著厚厚的鈔票時,發自內心地説:“服了!”

  2005年3月22日,習近平又一次來到下姜村。他提出,要看黃梔子基地。

  習近平來到地裏,一邊看黃梔子的長勢,一邊問俞旭平:“這個藥材的品質如何?”“村民們學得難不難?”“銷售情況好不好?”……

  知道每戶農民通過藥材種植,能收入4000多元後,習近平拍了拍俞旭平的肩膀:“做得好!你有功啊!”

  習近平對浙江省隨行的同志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不斷完善特派員、指導員制度,真正做到重心下移。今後,駐村指導員,全省要做到每個村一個。”

  不久,駐村指導員走進了浙江的3萬多個村莊。

  老支書姜銀祥和習近平的交流最多,他談了一個與習近平近距離接觸的事。

  2004年10月4日,習近平陪同中央領導同志到淳安縣考察。儘管已是晚上9點,他仍放棄休息,抽空召開下姜村下一步工作“問診會”。

  人都到齊後,他首先表示歉意:“不好意思,這麼晚了還把大家找來談工作。”

  因為縣裏和鎮裏的主要領導都參加了,姜銀祥和幾個村幹部習慣性地坐在後面。習近平見狀,親切地招呼説:“坐過來,坐過來。你們幾個才是今天會議的主角,應該坐到中間來。大夥兒靠得近一些,説話方便。”

  姜銀祥説:“省委書記這麼謙和,一點架子都沒有,我當時只覺心頭一熱,説不出地感動。”

  2006年5月25日,迎著濛濛細雨,習近平又一次來到下姜村。

  在村黨員活動室,習近平與大家談了基層黨建工作。他首先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因為他們的支部書記生病了,一天之內村民自發籌集了數萬元手術費為他治病,村民們説‘就是討飯也要救他’。他就是永嘉縣的一位黨支部書記鄭九萬同志。當地就有一些幹部發出了‘假如我病倒了,會有多少村民來救我’這樣的感慨!”

  習近平環顧著大家繼續説:“可以説,鄭九萬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幹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幹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豐富內涵。一個地方要發展,沒有一個戰鬥堡壘是不行的,幹部不為民辦事是不行的。因此,廣大農村黨員要做生産發展的帶頭人,要做新風尚的示範人,要做和諧的引領人,要做群眾的貼心人。”

  今天,習近平對農村黨員幹部的這些要求,就印在下姜村文化禮堂大門口的一邊,另一邊挂著閃亮的黨徽。“我們一有空就會來這裡走一走、想一想。”原村黨總支書記楊紅馬説。

  下姜村口的廊橋邊上,如今建了一座“思源亭”。姜銀祥胸前經常挂個小喇叭,給遊客當義務講解員:

  “習書記雖然離開了浙江,但一直惦記、關心著下姜村。2007年3月25日,他剛到上海工作,就抽空給下姜村寫了一封信:‘下姜村是我的基層聯繫點。這幾年,我心裏一直惦記著下姜村的建設和發展,掛念著村民們的生産和生活。基本上我每年都會到村裏去,通過與村民拉拉家常,聽你們説説心裏話,了解了不少農村情況,也結交了不少農民朋友。淳安縣及楓樹嶺鎮黨委、政府和下姜村黨支部、村委會,對我的工作一直非常支援,在此深表感謝。日前中央決定調我到上海任職,因時間緊,未能再次前往看一看並與村民朋友們話別,甚為遺憾和牽掛……’”

  “在上海,習書記也沒有忘記下姜村的父老鄉親。他專門電告浙江省委辦公廳,下姜村還有一些項目沒有落實,能否組織相關部門對下姜村各項工作及建設項目進行調研,確保項目落地。這一年,我們下姜村成立了黨總支。”

  “2011年春節前夕,鄉親們飽含深情給習書記寫了封信,誠邀老領導再來走走下姜村的山間小道,坐坐百姓農家的小板凳,聽聽父老鄉親們的心裏話。”

  “很快,村黨總支收到了一封來自北京的信——習近平同志給下姜村回信了!”

  下姜村黨總支、村委會:

   來信收到,讀來十分親切。我在浙江工作期間曾4次到下姜村調研,與村裏結下了不解之緣。轉眼間,我離開浙江已經4年了。4年來,在村黨總支、村委會帶領下,在廣大村民共同努力下,下姜村又有了新變化,經濟持續發展,村容村貌進一步改善,群眾生活越來越好。對此,我感到由衷高興……

   請轉達我對全村幹部群眾的問候,祝願大家日子越過越紅火。

  “瞧!如今,這封飽含著習近平同志濃濃愛民情懷的信件,就端端正正刻在思源亭這塊石碑上呢!”

  説話間,姜銀祥的心裏充滿了喜悅和感激。如今的下姜,風景美如畫!一到秋天,家家門前的桂花便競相綻放。濃濃的香味在村舍里巷恣肆盪漾。下了雨,群山青翠欲滴。掩映在綠樹叢中的一棟棟或三層或四層的乳白色樓房,顯得更加潔凈端莊。鳳林港漲了水,一灣清流歡快地流淌。溪兩岸的石板路,一塵不染。每家房前的花圃裏都盛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

  如今的下姜,依然有名:村名前常被人們冠以“最美”“最富”這樣的形容詞。

  從翻身到致富,下姜百姓忘不了習近平。習近平常説,“心無百姓莫為官”。下姜百姓則常説,“吃水不忘挖井人”。如此樸素的話語,恰道出了習近平與百姓深厚的情誼。

/> />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