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重新認識南臺灣 開創兩岸區域交流新局面

2017-01-15 20: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月14日柳州訊 (記者 李傑)12日,首屆“兩岸南南合作與發展論壇”在廣西柳州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選舉研究室研究員王建民在論壇上指出,受島內媒體誤導,大陸過去對南臺灣認識不夠全面準確,大陸應該以新的理念重新認識南臺灣,重視“兩岸南南合作”(大陸南方地區與南臺灣地區的交流合作),開創兩岸區域交流新局面。

  大陸對南臺灣認識存在誤區

  王建民認為,受制于諸多主客觀條件限制,當前,大陸與南臺灣交流仍流於表面,形式大於實質,即普遍認為南臺灣本土意識強烈,是綠營大本營,主要是民進黨執政縣市,與南臺灣交流合作存在諸多政治與心理顧忌,影響到與南臺灣的交流合作,甚至某種程度上出現南臺灣局部地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邊緣化的現象。

  王建民指出,臺灣雖小,但南臺灣與北臺灣還是有較大差異,北臺灣與南臺灣呈現典型的中心—邊陲關係。受島內媒體影響,大陸對北臺灣與南臺灣的社會差異認識不足,常被誤導。我們常常以臺北代表臺灣,如臺灣媒體常講臺灣房價高,青年人買不起房子,其實臺灣只是大臺北地區房價高,南部地區房價不高,購房壓力並不大。臺灣失業率不高,但南部失業率明顯高於北部,尤其是高雄市失業率一直較高。2012年調查顯示,高雄市青年失業率為13.8%,高於北部平均的11.9% ;2016年上半年臺灣平均失業率為3.89%,高雄市則超過4%。可以説南臺灣問題之一在於經濟發展動能不足,缺乏支柱性産業帶動。

  王建民指出,臺灣高科技産業與現代服務業在北部,吸引了眾多高級白領與企業精英;南部仍以傳統産業為主,農業佔有較高的比重,現代服務業相對落後與不足,這是南部經濟相對滯後的重要原因,也是南臺灣人口持續北流的原因之一。南部産業結構決定了就業者以社會中下層與藍領群體為主體。在政治視野下,南臺灣就有較為明顯的反精英意識,也有排斥北部的情緒,同時將這一反對投折射在反北部國民黨執政縣市與國民黨執政,也是“北藍南綠”政治結構改變的背景之一。

  而民進黨一直高舉“南臺灣”大旗,操作“南臺灣意識”,尤其是在第一次執政時期採取諸多支援南部發展的政策舉措,極大鞏固了民進黨在南臺灣的民意支援基礎,從而由南向北打敗國民黨,實現全面執政。

  南臺灣與大陸南部淵源深厚 更易親近融合

  王建民指出,事實上,南臺灣與大陸南部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源泉,南臺灣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福建閩南社會在臺灣的延伸。南臺灣是大陸先民最早開墾地區之一,是中原文化最先傳入地區,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大陸先民赴臺移民開墾從臺南開始,臺南在在17世紀是臺灣的政治文化中心與經濟發展重心,臺南市是一座中國文化古城,有密集的中華文化古跡。

  其次,臺灣同胞絕大多數是祖國大陸沿海地區早期移民後代,尤以閩粵兩省移民後代為主,據研究,在目前臺灣2300萬人口中,祖籍漳州籍的約佔35-40%。而南臺灣社會人口結構更類似福建閩南地區。臺灣南部6縣市的閩南族群佔總人口的77.7%,其中,雲林、嘉義與臺南等超過80% 。

  最後,大陸南部地區與南臺灣自然環境、氣候、文化更為類似,更易接近、親近與交流。中國人有著較為強烈的地域觀念與鄉親觀念,這種觀念意識在包括南臺灣在內的江南與華南地區更為典型。這一特性非常有利南臺灣與大陸南部地區的溝通、交流與融合。這也是福建與臺灣尤其是南臺灣交流相對順暢、融洽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強兩岸“南南”交流合作的幾點設想

  王建民提出,我們要以新的理念重新認識南臺灣,擴大兩岸“南南”交流合作,具體可以有以下幾方面可行措施:

  設立“兩岸南南合作發展論壇”,建立機制化合作平臺,擴大社會影響力。

  設立“兩岸南南合作發展基金”,實現可持續發展。

  建立文化教育領域的兩岸“南南”合作機制。如南臺灣高校尤其是技專院校與大陸高校對口交流合作,其中,可將兩岸中山大學作為高校合作典型推動;推動山東孔廟與臺南孔廟文化交流;積極發揮宗親會、同鄉會交流合作中的獨特功能與作用。

  推動兩岸南部青年交流與合作。由兩岸南部高校或兩岸南部青年組織(如臺灣的青商會等)合作推動,建立兩岸南南青年合作聯盟;選擇南臺灣合適地方設立島內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平臺等。

  農業領域的兩岸“南南”合作大有可為,可以建立兩岸“南南”中小企業合作策略聯盟與兩岸振興傳統産業“南南”合作聯盟等行業性、特色性的産業聯盟,尋找合作商機。(完)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