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幽燕:兩岸關係發展中南臺灣不應“缺席”

2017-01-13 08: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首屆“兩岸南南合作與發展論壇”在廣西柳州開幕

首屆“兩岸南南合作與發展論壇”在廣西柳州開幕。(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1月13日柳州訊 (記者 李傑)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昨天指出,南臺灣是目前兩岸交流交往中的薄弱環節,在目前兩岸關係重新回到以民間為主導的情勢下,兩岸應有創新思維,推動臺灣南部縣市與大陸南部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

  南臺灣是目前兩岸交流交往中的薄弱環節

  楊幽燕指出,30年來,兩岸關係有了驚人的跨越式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交流不夠全面,合作不夠深入,發展不夠均衡等,突出體現在南臺灣上。目前南臺灣在兩岸關係交往中,存在著慢半拍、甚至有些脫節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臺灣經濟“北強南弱”、也有國民黨“重北輕南”、更有綠營20年來在臺南深耕經營的原因。

  楊幽燕認為,南臺灣是一個地理名詞,也代表一種心態、視角和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同樣的問題,臺灣南北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南臺灣有自己的特點,要到南部去走一走,才能了解一個真實的臺灣,現在兩岸往來的人數已經突破千萬,但是從詳細統計來看,南臺灣沒有來過大陸,甚至不想到大陸的佔多數,因此有一種説法是“南臺灣是兩岸往來的化外之地”。

  楊幽燕説,大陸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存在,曾經提出兩岸交流“向南移”“向下沉”的概念,也推出了包括農産品契作,定點採購等政策措施,實際是想努力改變這種局面,遺憾的是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使兩岸關係産生了根本性的扭轉,也讓大陸內部對這些問題如何解決産生了疑慮。

  對南臺灣要敢接觸敢交流 有創新思維

  如何克服兩岸關係發展中南臺灣“缺席”的問題?楊幽燕對此表示,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要提高認識,更加重視南臺灣、經營南臺灣,促進兩岸關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認識到缺少南臺灣參與,兩岸關係的發展是不全面的,中華民族的復興也不可以缺少南臺灣的參與。

  其次,大陸要堅定信念,不忘初心。要堅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要“大事小以仁”,“不信人心換不回”,保持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的初心。南臺灣民風淳樸率真,很多基層民眾是被綠營的宣傳給誤導了,大陸要有融合包容的心態,要有耐心、敢接觸,儘量多發展民間交流,消除基層南臺灣人民對大陸的誤解。

  第三,和南臺灣的交流,要有創新思維,要針對兩岸南部特點、現狀,實事求是地合作。過去8年來,兩岸很多交流活動很大程度上是從上而下推動的,在南臺灣可以嘗試自下而上,大陸要更主動積極,以共同利益、共同發展為切入點,不要大水漫灌,要推動“精確制導式”深入交流,比如可以借鑒已經推行的“虱目魚契作方式”,另外也可以推動兩岸電商合作推廣,臺灣基層臺灣里長與大陸居委會交流合作等,用這些方式突破藍綠的限制、突破經濟層面,向下紮根,注重基層,培植兩岸關係發展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兩岸“南南合作”要找好抓手

  楊幽燕指出,兩岸“南南合作”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平臺和人上,像臺灣的孫文學院、國民黨的基層黨部、泛藍人士及無黨派人士,都可以擔任兩岸“南南合作”的橋梁和紐帶,我們要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大陸的媒體在臺灣還落不了地,兩岸新媒體、空中電臺可以商討一些合作,傳播大陸對臺的政策,讓大陸的聲音在臺灣南部傳播,突破“臺獨分子”對大陸的污名化。最後要加強青年交流,比如臺灣的孫文學院可以出面來組織與大陸合作,介紹臺灣學生到大陸來參訪、實習、任職,讓青年在南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涉臺研究機構對於涉及到青年的“南南合作”,樂觀其成,也願意鼎力相助,更好地發揮作用。

  楊幽燕是在首屆“兩岸南南合作與發展論壇”上作以上表述的,該論壇1月12日在廣西柳州召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與全國臺灣研究會共同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2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完)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