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談之五:孫中山先生論中國統一的國家體制
談保“政治統一”建“單一之國”
在實現國家統一的體制上,中山先生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當時的勢態發展,堅持反對不利於穩定統一甚至可能導致分裂的種種傾向。
起初,由於各省在辛亥革命中大多采取對於清廷“獨立”的方式宣佈起義並建立政府,對於建立新的中華民國政府大多傾向實行聯邦制,加上中山先生本人長期流亡海外,也受到西方國家有關體制的影響,曾一度表示將在中國倣照美國實行聯邦制。但是後來,看到某些省政府欲藉實行聯邦制為地方爭權、擴權,勢必有損新的全國統一政權,中山先生1912年1月1日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即提出,中央與各省之間要“調劑得宜”;8個月後在發表《國民黨組黨宣言》時又明確提出,“保持政治統一,將以建單一之國,行集中之制”。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領導成立的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親自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基本體現了中山先生關於中國在民主共和下“建單一之國”的思想。但隨後接連出現“臨時政府”北遷、“宋教仁血案”、“袁世凱稱帝”、“臨時約法”被破壞、軍閥割據等亂象,針對這些亂象及其導致的南北對峙、地方稱雄等問題,中山先生更加堅定自己保“政治統一”、建“單一之國”的立場。1922年8月17日,在《孫逸仙宣言》中,中山先生進一步深入闡述:聯邦制在中國決不可行,是因為“聯邦制將起離心力的作用,它最終只能導致我國分裂成為許多小國家,讓無原則的猜忌和敵視來決定它們之間相互關係”,並且“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被保存下來”,然而“聯邦制則必將破壞這種意識”。特別是針對一些人極力鼓噪的所謂“聯省自治”,中山先生1924年在國民黨“一大”宣言和自己的“三民主義”演講中,都詳加駁斥和嚴厲批評:“割據式的‘聯省’是軍閥的聯省”,“中國原本即是統一的,便不該把各省再分開”,中國眼前一時不能統一,是暫時的現象,是由於武人的割據,這種割據,我們要剷除他,“萬不能再有聯省的荒謬主張”;所謂“聯省自治”是為“武人割據”作護身符,是把一個國家弄到四分五裂不能統一的禍首,“提倡分裂中國的人,一定是野心家”,而“製造分裂中國論調者”是“中國之仇敵”。
事實證明,孫中山先生經辛亥革命後努力創建民主共和、努力謀求民主共和下的國家統一,旗幟鮮明地反對實行“聯邦制”、“聯省自治”等包藏禍心的政治主張,其為保“政治統一”、建“單一之國”堅定的信念、堅韌的精神和融會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論,在後來中國複雜的歷史進程中,對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産生了重要影響。(華慶)
往期回顧:
下期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