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川:“新南向”讓臺灣民心難向
華廣網13日刊載東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許川的評論文章指出,蔡英文當局上臺幾個月來,其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成效不彰,氣候不明。依照這樣發展,“新南向政策”很可能成為空頭支票,最後或遭臺灣民眾唾棄。
全文內容如下:
蔡英文上臺後,積極加強了對“新南向政策”的運作,通過設置辦公室,舉辦宣導會,出臺政策綱領等手段,欲讓其順利上路。然而,幾個月來,“新南向”成效不彰,氣候不明。依照這樣發展,“新南向政策”很可能成為空頭支票,最後或遭臺灣民眾唾棄。
其一,幻想完全擺脫大陸,自欺欺人。
“新南向政策”的提出,是蔡英文向大陸開的第一槍,表面上看似是要擺脫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其實質則是強化臺灣的主體性地位,為推行“柔性臺獨”鋪路。520以來,鑒于蔡當局拒不承認體現“一中”的“九二共識”,兩岸各種交流隨之中斷。蔡英文自以為可以通過“南進”來彌補“西退”的損失,但沒想到,“西退”倒是退下來了,但“南進”卻是扎不進去。這是為什麼呢?
蔡英文天真的拿所謂“民意”做擋箭牌,但此“民意”非彼民意,也就是說,推行“新南向政策”可能完全是蔡當局一廂情願,臺商買不買單,臺灣民眾買不買單還要另當別論。各大民調均已顯示蔡英文已到了“死亡交叉”,其滿意度和支持率都在直線下滑。
如果“西退”是所謂的“民意”的話,那為什麼藍營八縣市首長還要組團自行到大陸行銷?為什麼觀光旅遊產業會如此低迷不振?為什麼不少民眾對蔡英文的所作所為怨聲載道?實踐證明,兩岸交往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經歷過去二十余年尤其是過去八年的交流,兩岸已成為一個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圈,很難再回到“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
其二,始終沉迷政治清算,無心經濟。
為了使“新南向政策”不受在野黨攻訐、詬病,蔡英文在政治上展開了對國民黨的全力追殺,不僅成立了所謂的“黨產會”,而且還讓阿扁舊部陸續班師回朝。蔡當局如此心急如焚地把國民黨趕盡殺絕,某種意義上也是想轉移民眾關注經濟困局的視線。
然而,要讓民眾有感的不是政治,而是經濟。因為政治有感不一定會帶來經濟有感,但經濟有感才會形成對政治有感。蔡英文及其民進黨一心忙著操弄政治紛爭,無非是有兩點考量:一方面是將“政治清算”包裝成“轉型正義”,穩固甚或擴大綠營基本盤;另一方面是將“新南向政策”偷換成“政治花瓶”,以此反擊藍營民眾對其兩岸政策的質疑。顯而易見,“政治清算”的主張是真,“振興經濟”的口號是假。
因此,也就不難想見所謂“新南向政策”會被置于什麼樣的一個位階。以下可以說明一二:首先所謂“新南向政策”只是一個空殼子,既無行政級別,也無人員編制,純屬蔡英文的幕僚單位。其次是“南向計劃”並無正式財政預算,只能劃撥極少經費。相比之下,“黨產會”要錢有錢,有人有人,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其三,東南亞各國不附和,四處碰壁。
當前,“新南向政策”更加趨于走形式化,不僅主管辦公室即將轉身成為對外經貿談判辦公室,而且黃志芳派駐新加坡的人事規劃日前也傳出喊卡。據媒體報道,黃志芳人事案遲遲未定,其原因是新加坡不願扮演蔡當局對抗大陸的基地。可見,蔡英文欲想把新加坡打造成推動“新南向政策”的樞紐恐提前破功。實際上,自蔡英文拋出“新南向政策”以來,東南亞各國對此的反應都是了無興趣,十分冷淡。
蔡英文提到鐵板,算是意料之中的事。原因很簡單:一是由于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與東南亞各國奉行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相悖,這是南向各國不願附和蔡英文的根本緣由;二是臺灣的“新南向政策”與大陸“一帶一路”戰略根本就沒可比性,更沒有競爭性,南向各國不可能抓小放大;三是隨著經濟形勢趨于飽和,臺灣地區與東盟各國的互補性越來越差,反倒是大陸越來越能切合南向國家的經濟需要。
綜上所述,由于“新南向政策”存在著動機不純、政治挂帥、拉幫結派等特點,在兩岸處于持續僵化、國際環境並不附和的情況下,“新南向政策”或變成“出口轉內銷”,只能自我消化。可是,蔡英文的政治光環已逐漸消退,臺灣民眾還會隨便受她忽悠嗎?答案不言自明。(許川,本文作者係東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