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文生:沒有“九二共識”如何定位兩岸關係?

2016-10-12 10: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0月4日,蔡英文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專訪宣稱:“我們不會在壓力之下屈服”,華廣網8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張文生的文章分析指出,在兩岸關係中“去一中化”是蔡英文處心積慮的政治目標,對蔡英文的專訪再一次暴露了她的頑固“臺獨”立場。然而民主、民意不能合理化、無法正當化蔡英文的“臺獨”企圖,蔡英文必須對於兩岸關係的性質是什麼作出明確回答。

  全文內容如下:

  繼寫給民進黨員的一封公開信後,10月4日,蔡英文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專訪,再次針對兩岸關係大放厥詞,宣稱:“我們不會在壓力之下屈服”,“希望中國大陸方面不要誤解,也不要誤判這整個情勢,以為用壓力就可以讓臺灣人屈服”。她還明白地表示“我們不希望在雙方有意義地會談時,受到政治框架的影響”。對蔡英文的專訪再一次暴露了她的頑固“臺獨”立場。

  一、在兩岸關係中“去一中化”是蔡英文處心積慮的政治目標。

  蔡英文當選以來,在兩岸政策上的最高目標和核心目標就是“去一中化”,蔡當局千方百計、處心積慮地要去除兩岸關係中的“一中框架”。對於大陸堅持“九二共識”,蔡英文寧願表示承認“九二香港會議的歷史事實”、“相互諒解、求同存異”,但是蔡英文絕口不提“九二共識”,因為這就等於她必須接受“九二共識”中的“兩岸一中”的核心意涵。在《華爾街日報》的專訪中,蔡英文老調重彈“最大的善意”、“最大的彈性”、“承諾與善意不變”,但是她反覆強凋“我們不會屈服在壓力底下”。大陸給了蔡英文什麼壓力呢?無非就是要求蔡英文當局回到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來,以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不會改變。可是,蔡英文不斷重復“力抗中國壓力”,其目標明確,就是要求取消兩岸關係中的“一中框架”,否定“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和法理現實。所以,蔡英文才會在專訪中強調:“我們覺得雙方可以見面、坐下來談談是好事,但如果要設定政治的框架,我覺得不好”;“這種政治框架對雙方關係的發展其實是有阻礙的”。説千道萬,蔡英文可謂政治目標明確,對“一個中國”非得去之而後快。花言巧語隱藏的是險惡的政治用心,一臉真誠的背後是頑固的“臺獨”堅持。

  二、民主、民意不能合理化、無法正當化蔡英文的“臺獨”企圖。

  蔡英文在《華爾街日報》的專訪中宣稱“我們不會屈服在壓力底下,我們不想也不願意回到對抗的老路子”。然而,蔡英文千方百計否定和對抗“一個中國”的做法,卻是走李登輝和陳水扁的“臺獨、分裂”老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兩岸關係起起伏伏乃至激烈對抗,其關鍵就在於是否堅持“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蔡英文要回到李扁時期否定“一個中國”的老路上去,只會使得兩岸的對抗越來越激烈。

  蔡英文把對抗“一中框架”歸結為臺灣的民主、民意,她表示:“因為臺灣是一個很民主的社會,即便大家對很多事情有不同的想法,但基本上都希望我們的民主,或者因為民主機制而産生的立場或判斷,中國大陸必須要尊重。”“我相信在一個民主的社會裏,這種壓力是所有的人民一起承擔,不是政府就可以直接做決定,必須探求及探知民意之後才能做出決定,臺灣‘政府’不可能做出違反民意的事情”。蔡英文打著民主、民意旗號的説法是可笑的。第一,蔡英文不要錯估臺灣民意,不要以為投票給她的689萬選民都是反對“九二共識”、反對“一中”的,蔡英文也不要忘了在1800多萬的合格選民中還有近1200萬選民沒有投票給她。她有多少民意支援,臺灣的民調數據已經説明瞭民意傾向。第二,蔡英文以為打著民主、民意旗號就可以為所欲為,別忘了,大陸還有13億的民意,海內外的中國人絕對不會允許她在“臺獨、分裂”的道路上肆意妄為。

  三、蔡英文必須對於兩岸關係的性質是什麼作出明確回答。

  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還反覆表示要“力抗中國的壓力”,要“沒有政治前提”的協商。沒有了“九二共識”,蔡英文必須把兩岸關係的性質講清楚,是“一國”還是“兩國”,是“兩岸一中”還是“一中一台”,蔡英文必須説清楚、講明白,在內外政策中以何為準?蔡英文在選舉中打迷糊仗,但近期以來,蔡英文的“兩國論”政策已經日益鮮明,不僅以民進黨主席的名義給全體黨員寫公開信鼓吹“力抗中國的壓力”、“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還把這樣的主張向臺灣民眾擴散,拒絕有“一中”政治前提的協商,實現“去一中化”的階段性“臺獨”目標,進一步在臺灣社會培植“反中、反統”的政治土壤。在此同時,還口口聲聲把所謂“善意、彈性、承諾、現狀、溝通、民主、民意”等華而不實的辭藻挂在嘴邊,蔡英文這樣虛偽的“兩面手法”只能欺瞞臺灣社會和美國學界的少數人,越來越多的人會看清楚蔡英文的“臺獨”真面目。奉勸蔡英文,不要自以為聰明就把別人當傻瓜,作繭自縛,玩火自焚,是“臺獨”的最終宿命。(張文生,作者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