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解讀:蔡英文“新四不”口號穩定不了臺海局勢

2016-10-11 13: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編者按:10月10日,蔡英文再次在公開談話中提及兩岸方面時,稱“尊重1992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雖然目前兩岸關係有起伏,但立場依然堅定”,並稱“承諾不會改變、善意不會改變,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更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對此,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應詢表示:“九二共識”及其體現的一個中國原則,符合兩岸關係的法理和現實,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石。是否接受“九二共識”,是檢驗臺灣當局領導人所謂“善意”的試金石。兩岸關係協創中心教授、上海市臺灣研究會會長嚴安林圍繞蔡英文“新四不”口號,撰寫分析文章《蔡英文“新四不”口號穩定不了臺海局勢》,全文內容如下:

  10月10日,蔡英文再次在公開談話中提出“維持兩岸現狀”的“承諾不變”,對大陸的“善意不變”,不希望兩岸走回“對抗老路”,但也“絕對不在大陸壓力下屈服”的所謂“新四不”主張。仔細檢視自5月20日上臺以來蔡英文的2次公開談話與三次接受外國媒體的專訪,不難發現,所謂“新四不”的主張,其實並無新意,可謂老調重彈,了無新意。再對照其所言與所為,可見其“新四不”只是一個口號,只是一個欺騙臺灣民眾與國際社會的幌子,根本無法穩定民進黨上臺以來趨於對立與緊張的臺海局勢。

  一、“新四不”口號存在內部之間的矛盾與對立

  一方面,蔡英文提出“承諾不變”、“善意不變”,甚至不希望兩岸“走回對抗老路”,這樣的表態似乎展現了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的重視,也相當展現了對大陸的誠意與善意。但另外一個方面,蔡英文同時強調“絕對不會在大陸壓力下屈服”,從而這四個“不”之間實際上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其中原因,前三個“不”實際上是虛化的,只是説説而已,只是欺騙臺灣民眾與國際社會的幌子。而後面這個“不”才是重點,才是蔡英文與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核心所在。為了不屈服於所謂中國大陸的“壓力”之下,民進黨其實是做好了兩岸重回“對抗老路”的思想與各種準備的。

  二、“新四不”只是一個口號而非主張民進黨的政治主張

  5月20日蔡英文正式上臺後,兩岸關係形勢急轉直下,出現了“冷和平”甚至“冷對立”的狀態,且態勢有持續走低的跡象。對此發展態勢,不能説蔡英文與民進黨沒有看到。但民進黨卻是將其中的原因歸咎於大陸,歸咎於大陸改變了既有的政策做法。其實,無論“520”之前還是之後,大陸的對臺政策一直沒有改變,那就是堅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堅持通過發展兩岸關係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立場不改變。民進黨的説法與做法是倒打一耙,把民進黨上臺後不放棄“臺獨”主張、不認同“九二共識”的頑固、僵硬立場而導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被破壞的因素,歸罪于大陸。這樣的推卸責任的做法,只能説明蔡英文的 “新四不”只是一個口號。

  三、“新四不”口號依然停留在玩弄文字遊戲

  如前所述,兩岸關係能否繼續和平發展,取決於上臺後的民進黨:一是能否認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這個核心,認識到並且做到這一點,兩岸關係不僅風平浪靜,而且前景相當樂觀。民進黨如果能夠認同“九二共識”,而不是在所謂“尊重”或者“回歸”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的文字表述上玩弄遊戲。二是民進黨能否提出體現“兩岸同屬一中”意涵的新的表述,包括對於兩岸關係的具體的政策作為上是否體現出“兩岸一家人”,而不是整天將自以為是的“善意”、“誠意”挂在嘴上,甚至玩弄文字遊戲。

  四、“新四不”無法穩定趨於緊張和對立的兩岸局勢

  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前景,大陸當然沒有悲觀的權利。但對於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筆者卻是難以樂觀。理由與原因在:一是兩岸關係事實上是相當敏感的,任何人都可能是扣動扳機的第一人,任何小事都可能因為誤判而演變成大事;二是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輕忽態度,不把兩岸關係當回事,這樣的態度有可能讓兩岸關係“出事”;三是民進黨缺乏發展兩岸關係動力與意願,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無所謂”;四是臺灣島內“臺獨”分裂勢力的推波助瀾。當然,兩岸之間是否發生嚴重的對抗,要看蔡英文與民進黨的政策與立場,即“球”還是在民進黨手上。(嚴安林,作者係兩岸關係協創中心教授、上海市臺灣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