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新形勢下如何推進兩岸經濟合作?

2016-07-14 13: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島內政黨輪替後,未來兩岸經濟合作如何進行也是各界關心的問題之一。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的評論文章,分析闡述兩岸經濟合作新思維、新做法、新突破。評論指出,要發揮民間力量、市場的作用、地方政府的功能與作用、揮法治的作用、兩岸經濟合作中大陸主體市場的作用,還要要著手解決目前兩岸經濟合作中遇到的新困難。

  全文內容如下:

  臺灣島內政黨輪替,民進黨上臺執政,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是各界最關心的問題,遠遠超過對島內政局與執政本身的關注。正如外界預期一樣,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發展陷入新的僵局,必將對兩岸經濟關係發展與經濟合作産生重大衝擊,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出現新的困難。

  在新的兩岸僵局之下,兩會協商中斷下,如何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是迫切需要思考與解決的重大問題。當然,在民進黨執政下,兩岸缺乏基本的政治互信基礎,兩岸經濟制度化協商與合作可能性不大,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難以落實,已基本談完的兩岸貨物貿易協議難以簽署,未來也不可能再簽署新的經濟合作協議。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兩岸經濟合作就需要有新的思維、新的做法,尋求新的可行的突破。

  首先,要發揮民間力量,即“重民間輕官方”。受島內政治環境的變化,兩岸直接介入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可能性降低,至多是單方面的政策調整,無法相互協商與協調,這就需要量充分發揮民間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的角色與力量。一是要發揮國共協商溝通機制,通過國民黨與大陸的良好關係,為兩岸民間經濟合作提供協助。二是通過兩岸民間經濟組織舉辦兩岸各類經濟合作論壇,創造兩岸企業合作的資訊與機會。三是鼓勵兩岸企業簽署民間性經濟合作協議。

  其次,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就是“重市場輕政府”。在兩岸經濟關係發展進程中,市場一直髮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臺灣當局的大陸經貿政策開放,基本上都是在市場壓力與經濟需要之下被迫開放,是被市場逼著開放,客觀上促進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未來兩岸經濟合作應努力發揮市場的引導、調節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局調整政策,為兩岸經濟合作創造條件。

  再次,要揮地方政府的功能與作用,即“重地方”。兩岸地方性經濟合作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小,可讓地方政府走到臺前,在相關規定框架下主導與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由兩岸地方政府尤其是大陸地方政府組織更多的兩岸經濟合作交流會、展銷會與座談會等,充分發揮各類經濟園區的特殊政策功能,簽署地方性經濟合作協議,促進兩岸經濟合作。

  第四,要發揮法治的作用。在兩岸經濟合作過程中,不論是企業,還是地方政府,或民間組織,要適應新時代,適應“以法治國”或“以法治理”的時代精神,遵守海峽兩岸的有關法規,嚴格依法辦事,可以避免過去人為項目或政策承諾,避免産生嚴重的經濟合作後遺症,可以保證兩岸經濟合作的良好秩序,減少糾紛與矛盾。當兩岸經濟合作糾紛發生時,盡可能通過行政訴訟或仲裁等法律手段解決。

  第五,要發揮臺商的作用。臺商對兩岸經濟發展、兩岸經濟政策、市場、營商環境與商機最了解,是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橋梁。同時,臺商在海峽兩岸有廣泛的人脈關係、商業關係,而且有強大的組織團隊力量,可以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情況下發揮重要的協調、促進作用。

  第六,要發揮兩岸經濟合作中大陸主體市場的作用。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由於臺灣當局的政策限制,在島內經濟合作比較困難,民進黨執政後變得更加困難,大陸企業入島投資、入股、並購等經營活動受到很大限制,日前臺灣經濟主管部門又再次否決了大陸企業對臺投資案。在這樣的形勢下,鼓勵兩岸企業將經濟合作的場域與重心放在大陸,開展更大範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

  第七,要著手解決目前兩岸經濟合作中遇到的新困難。民進黨上臺執政後,兩岸經濟往來與合作面臨考驗,已出現倒退現象,兩岸虱目魚項目告停、臺灣農産品對大陸出口顯著減少、赴臺旅遊人數下降等。對於這些涉及臺灣民眾具體利益或特定群體的問題,我們還是應該足夠重視,可通過民間機構或組織協作,給予可能的協助與解決。(王建民,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