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祝捷:社交網站“大戰”表明兩岸青年工作大有可為

2016-01-22 09: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兩岸網友圍繞熱點問題在社交網站Facebook展開“表情包大戰”,引起廣泛關注。華廣網今日刊載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祝捷的文章,分析指出,社交網站兩岸青年頗具娛樂色彩的“大戰”,恰恰説明兩岸青年工作大有可為,能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在兩岸關係可能遭遇空前困難的情況下,兩岸青年工作更加大有可為。

  全文內容如下:

  1月16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後,兩岸在網際網路線上線下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面目:線上下的真實空間,兩岸相互隔空喊話,互相試探,試圖在舊平衡行將打破的背景下,建立新的微妙平衡;而線上上的虛擬空間,兩岸網友圍繞熱點問題在社交網站Facebook展開“表情包大戰”,熱鬧非凡。表面上看,兩岸隔閡已深,臺灣青年群體的政治認同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邊緣,然而,社交網站兩岸青年頗具娛樂色彩的“大戰”,恰恰説明兩岸青年工作大有可為,能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社交網站的大戰行將結束時,兩岸青年在社交網站出現了有意思的一幕:被刷屏的臺灣媒體對於大陸網民發來的海量表情包萌生興趣,表示“圖都好有趣”、“已存”;大陸網民在“大戰”尾聲給無奈的臺灣媒體出主意,建議可以多發廣告,提高點擊率;臺灣媒體最後也學會使用大陸風格的“爾康表情包”;臺灣媒體不同欄目之間還為大陸網民刷屏“帶路”……“這哪還是吵架?”有網路媒體這樣評價兩岸青年的這場社交網站“大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骨肉兄弟。“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情懷,在這場兩岸青年的社交“網站”大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大處遠處著眼,兩岸係屬同源,有著共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記憶,對於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困難都有著切身的體會,兩岸青年承襲的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這種血濃于水的情結,雖然在島內某些政治勢力刻意淡化,但仍存于絕大多數兩岸青年的人心之中,這是兩岸青年“心靈契合”最寶貴的根基!

  從小處近處著眼,2008年以來,兩岸青年交往的熱絡程度超過2008年前的總和,兩岸青年借助相互參訪、交流學習、創新創業等形式,頻繁來往于兩岸之間,構成了兩岸交往的青年洪流。臺灣方面開放大陸學生赴臺灣高校學習,以及承認臺生在大陸所獲得的學歷,為兩岸青年常態化交流互動提供了載體和契機。2012年,兩岸青年攜手保釣,書寫兩岸中國人共禦外侮的新篇章。彭帥和謝淑薇組成的海峽組合在2013年閃耀溫布爾登,並最終笑傲當年WTA總決賽。兩岸青年緊密聯結,締造屬於中華民族的新記錄。在兩岸交往的大格局中,青年交流成為最具活力的部分。

  然而,由於島內政治勢力的“去中國化”政策和政治操弄,臺灣青年的“中國認同”在整體上不容樂觀。2012年以來,歷次臺灣社會運動的主要力量都是青年群體。臺灣學生群體作為主要力量參加了針對兩岸交往的“太陽花學運”以及混淆史觀的“反課綱運動”。必須承認,臺灣青年大多處於人生發展的起步階段,在臺灣社會發展中處於剝奪感較強的階層。由於近年以來臺灣經濟景氣不佳,臺灣青年在相當程度上還要承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代價,青年群體的失落感較強。小富即安、遠離政治的“小確幸”心態,也在這種氛圍中逐漸生成並風靡一時。青年群體的剝奪感、失落感,在島內政治勢力的刻意操弄下,很容易貼上意識形態的標簽,從而轉化為“反中”乃至“臺獨”的熱情。

  社交網站的“表情包大戰”,毋寧理解為兩岸青年的一種“少不更事”。最後那種娛樂色彩頗濃的結局,也表明兩岸青年實際上根本沒有真正的對立,更無“夷夏大防”、“統獨對峙”。面對青年群體的這種“少不更事”,大可不必上綱上線地解讀,而應當給予更加有力地引導和紓解,避免兩岸青年群體滑向民粹的深淵,也避免兩岸群體的熱情被民粹所誤導。

  青年群體是兩岸關係的未來,兩岸關係的前途命運繫於青年群體。在兩岸關係可能遭遇空前困難的情況下,兩岸青年工作更加大有可為。2014年後,大陸將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更加聚焦在“三中一青”上,臺灣青年工作成為大陸對臺工作的核心部分。可以預見,青年群體將在兩岸關係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絕不再是兩岸關係的看客,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角!(祝捷 作者係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