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鍵:中日關係中的臺灣問題

2015-10-21 15: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但影響中日關係的三大要素始終存在:一是日本仍然堅持不正面反省戰爭責任的錯誤史觀,二是中日領土領海的東海釣魚島爭端並進一步蔓延至南海,三就是在美日干擾下兩岸尚未統一的臺灣問題。臺灣問題在中日關係中最具敏感性因素,既有歷史糾葛,亦有現實因素。

  一、臺灣問題的歷史淵源

  1874年3月,日本藉口“琉球事件”出兵侵犯臺灣,這是近代中日關係上産生臺灣問題的濫觴。1894年7月25日,厲兵秣馬的日本聯合艦隊突襲中國兵艦,挑起震驚世界的甲午戰爭。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在日本簽署,清廷被迫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割讓予日本。6月17日,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海軍大將在臺北主持“始政大典”,自此,臺灣進入50年之久的殖民統治時期。日本殖民統治目的是永久性佔據臺灣。為此,必須徹底割斷臺灣同祖國大陸的文化血脈聯繫,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強力推行“皇民化”,試圖摧毀植根于臺灣社會根底的中華民族意識,將臺灣同胞徹底改造為忠實日本天皇的“皇民”。殘酷的史實告訴我們,儘管臺灣同胞抗拒日本殖民統治的鬥爭從未停止過,也涌現出如羅福星、余清芳等民族英烈,但“皇民化”亦的確造就出一大批鐵桿“皇民”,最具典型的就是李登輝。而且,“皇民化”遺毒對臺灣社會産生的影響延續至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後,駐臺日軍部分軍佐暗中支援一批臺灣士紳發起“臺獨運動”,企圖以臺灣作為日本復興的基地。雖然這個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從此開啟了“臺獨”的源流。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日本是“臺獨”分子的主要活動基地,活躍在臺灣政壇的“臺獨”幹將,如前臺灣“駐日代表”許世楷、前臺灣“國策顧問”黃昭堂、“臺獨”理論家史明等也多在日本“發跡”並持續與日本親臺勢力保持密切的聯繫。

  戰後初期,吉田茂首相亦一度幻想“將臺灣返還給日本統治”。吉田曾多次向美英駐日外交官徵詢建立“日臺邦聯”(union between Formosa and Japan)或“日臺聯合王國”(Japanese United Kingdom)的可能性1。幻想破産後,則暗中資助廖文毅等“臺獨”分子在日本活動,以為日後介入臺灣問題創造時機。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