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陸經濟學家:兩岸宜互建貨幣離岸中心

2015-07-29 10: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大陸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的文章分析島內人民幣離岸業務和兩岸金融環境發展問題。魯政委認為,比香港及其他地區來看,臺灣人民幣業務的金融環境還有待培育,臺灣已度過了其黃金髮展時期,國際上不存在第三地對建立新台幣離岸市場有興趣。對於大陸來説彼此對對方都非常重要,兩岸互為重要貿易夥伴、主要投資夥伴、主要人員往來地,都清晰地凸顯了這種重要性。

  全文內容如下:

  7月20日,臺灣人民幣匯率期貨掛牌上市,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臺北分行等8家機構擔任做市商。臺灣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就此對外界傳出兩個資訊:第一,這是臺灣期交所17年來首個匯率産品;第二,有意在臺灣建成人民幣離岸中心。

  金融環境有待培育

  一直以來,兩岸經貿往來都十分密切,在臺灣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是有需求和基礎的。但對比香港及其他地區來看,臺灣人民幣業務的金融環境還有待培育,這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人民幣離岸業務的配套環節還有待完善。首先,臺灣人民幣存款主要為套利套匯所用,這很容易受到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資金利用率較低,當拓展人民幣的投資品種,應當鼓勵兩岸貿易用人民幣結算,有利於增加臺灣人民幣存量;同時,還應鼓勵兩岸以人民幣進行直接投資和金融投資,特別是應進一步便利化大陸赴臺投資;此外,考慮到目前大陸赴臺旅遊人數迅速增加,還可以鼓勵陸客直接使用人民幣在臺消費。

  其次,兩岸在金融領域的市場化合作機制仍有待加強,目前,大陸金融機構赴臺設立機構障礙仍然較多,臺灣所積存的人民幣回流大陸的方式很少,大陸金融機構發行的寶島債數額也不大,特別是主權債的發行尚未見到,由此導致臺灣離岸人民幣基準利率曲線難以形成,考慮到利率是所有金融産品定價的「重心」,離岸人民幣基準利率曲線的缺失使得整個人民幣離岸金融産品的培育和發展變得更為困難。

  第二,金融監管應有更開放的姿態。貨幣離岸業務的特點之一,是重市場、寬監管,才能帶來活躍的流動性。從過去臺灣金融市場的發展經歷來看,過於保守是其突出特徵。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提供的全球金融市場交易統計數據,2013年4月臺灣OTC市場各類外匯金融産品的交易總量僅相當於當年香港和新加坡的1/9至1/13,即便與不以金融聞名的南韓相比,也僅相當於南韓的約一半。臺灣政策部門可以考慮藉助離岸市場監管更為開放、寬鬆的特點,推動臺灣金融市場的發展。如果以防拒或保守的心態來貫穿監管工作,則可能錯過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最好時機。監管審慎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題中要義,但還應避免監管過度,“過猶不及”。

  臺灣關於建設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的設想,也給大陸以啟發。在當前大陸正在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背景下,兩岸經濟關聯將更密切,由此也將帶來人民幣與新台幣未來更大的交易需求,值此之際,大陸也應該考慮建設新台幣離岸金融市場。筆者認為,在大陸創建新台幣離岸中心,不僅必要,而且更為可行。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