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顏鴻森:兩岸學生差別在上進心

2015-02-27 09: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2月27日發表評論文章説,臺灣“行政院政務委員”顏鴻森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兩岸學生在本質和基礎上差不多,但是差別在有沒有向上努力的心,而這跟大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顏鴻森30多年來致力於推動産學合作,自己就參與過經國號戰機、機車、自行車等各式各樣産品的工業基礎機構研發,對産學合作的方式有深度了解,他希望臺灣未來能夠發揮自己獨有的特色,創造更大産業價值。

  顏鴻森1951年生,曾任成功大學副校長、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今年元月接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分管協調“行政院”科技會報。

  顏鴻森大學二年級時開始鑽研工業機構設計,研究機械為什麼可以運作,1980年獲得普渡大學博士後,回臺進入成功大學機械系任教。當時,臺灣經濟有大幅躍進,也逐漸轉往高科技産業發展,研究基礎工業技術的人才越來越少,反而讓顏鴻森的所學所長受到企業重視,被延攬進入企業中協助研發,成為臺灣第一批進行産學合作的學者。

  顏鴻森回臺後,除了平時在臺南成功大學教書外,每個禮拜要搭飛機到臺北,去位在內湖的三陽機車當顧問,研發機車的懸吊系統。同時,還要抽出半天的時間,搭車到臺中水湳機場,參加經國號戰機的機構工程研發工作。

  後來,顏鴻森不僅被美國通用汽車聘為資深研發工程師,也被臺灣的自行車、輪胎等各式各樣的公司,聘為研發顧問,這些經歷成為他寫機構學教科書的重要案例。而顏鴻森寫的“機構學”,2014年被大陸出版社翻為簡體字版,今年也要出版英文版。

  顏鴻森説:“這些企業面臨的研發問題,可以交給研究生來做,延伸出學術論文,這樣産學合作就可以一舉數得。”

  但是,由於臺灣以1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為主,一般難有資金進行工業基礎技術研發,這樣更凸顯出産學合作的重要性。顏鴻森認為,臺積電、聯發科、鴻海等國際級大公司,也都是發展出臺灣特色的企業,也有更足夠的經費進行産學合作和技術研發,因此臺灣需要多一點國際級的大公司,來保持産業競爭力。

  顏鴻森説:“要有選擇,只有唯一,才不會有第二。”他認為,網路購物蓬勃發展,已經取代過去拎著皮箱走天涯跑業務的型態,所以産業、人才等發展,也都要與時俱進,要跟上國際化的腳步才能永續發展。

  然而,顏鴻森認為,産業發展的關鍵,還是在“人”身上。顏鴻森提到過去曾經和日本傳奇企業家稻葉清右衛門對談時,稻葉清右衛門説,只要人的本質好,就算是日文係的,他的公司也可以把人訓練成工程師。言下之意,就是重視人的本質,技術是可以後天訓練的。

  對於兩岸人才競爭力和青年人發展的看法,顏鴻森認為,在開放的年代下,兩岸學生在智力等本質上的差異不大,重點是看學生們是否有向上的心,進一步去努力而已。可是,學生是否有上進心,和大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顏鴻森指出,大陸學生就像1970年代左右的臺灣學生,想要出國留學但沒有錢,所以必須非常認真的唸書,爭取獎學金。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