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臺灣需要怎樣的治理人才

2015-01-09 17:00:00
來源:今日中國
字號

  國民黨在臺灣“九合一”選舉中大敗之後,臺灣“行政院長”江宜樺辭職,馬英九任命毛治國“組閣”,再次引起一陣批判之聲,認為馬英九用人缺乏創意,又是老面孔,沒有新氣象。暫且不論馬英九提名人選是否合適與恰當,我們首先要問臺灣需要怎樣的治理人才與精英?選人用人是要沒有治理經驗的新人新氣象,還是要有實踐經驗豐富的治理將才?臺灣大大小小的選舉,是在選“治理人才”還是在選“政治人物”?在臺灣“官不聊生”與治理人才日益缺乏的背景下,如何能找到理想的治理人才?

  《細節決定成敗》曾是大陸風靡的一本暢銷書,認為企業成敗的關鍵在每一個細節。其實真正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命運、決定企業或單位成敗的關鍵是人才,人才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過往數千年的歷史與今日的現實,充分證實了這一點。今天臺灣走向衰落之路尤其是10多年來經濟停滯不前,原因很多,但臺灣選舉是選政治人物而非選治理人才以及治理人才日益缺乏是關鍵之一。

  臺灣自豪實現了民主政治,每個人有了充分的政治權與選舉權,實現了“一人一票”的政治理想,而且每個人在理論上都有參政的機會,有當市長、當“總統”的可能,但真正有機會當市長或當“總統”者則是極少數,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而不是每個人能夠實現的夢想。然而,臺灣民主政治與選舉,是否在選擇或選出了真正的將才或治理人才?顯然不然。陳水扁是大家選出的臺灣領導人,結果如何?腐敗蠻幹,讓臺灣從此步入衰落之路,還差一點“毀掉臺灣”,自己也成為階下囚。馬英九也是在人民的期待中以高票當選並得以連任,如今卻成為全民痛批的“對象”,是“無能”的代名詞。是選民“無能”?或者這就是民主政治的結局?可見,民主政治並非選才選能,而是選“政治領袖”,選舉結果常常是兩大政治陣營對抗的結果,是一個陣營為打敗另一個陣營而“二選一”或“多選一”的結果,其實與治理才能沒有太大關係。

  就臺北市長選舉而言,臺灣精英與人才不少,而且有7位候選人,可除了代表藍營的連勝文與代表“在野大聯盟”的柯文哲(其實主要代表綠營,是在與姚文哲PK勝出之後參選的),其他候選人根本沒有人關心,甚至他們的名字也沒有人記住,更不要説關心他們是否有治理才能了。連、柯倆人之間的競爭,顯然不是選才選能,而是兩大政治勢力的選舉與競爭。就連、柯倆人講,他倆均未有從政經歷,也沒有擔任過大型企業主管的管理經歷,讓他們去治理一個大都市,是合適的治理人才嗎?顯然不是。這就是民主政治,就是現實。柯文哲勝出,即將出任臺北市長。令人不解的是,柯文哲的私人賬戶問題尤其是多次公開污辱婦女的言論,不僅沒有影響他的選舉結果,而且是大勝,這是臺灣另一“奇跡”。

  柯文哲是否適合治理臺北?能否治理好臺北?現在沒人知道。最後有兩種結果,一種是發展,一種是失敗。如果是這樣,又與威權政治下政治精英的兩種治理結局有何差別?

  柯文哲在勝選後的感言中表示“臺北市轉變成真”,是一個錯誤的表達。當選新的臺北市長只是“改變的開始”,未來是否會改變,如何改變,還要觀察,要由實踐檢驗,怎能現在就説“改變成真”?柯文哲當選後的積極作為令人欽佩,但“廢除派出所”的政見很快在壓力下調整;原本規劃10多個局處長由公民自行選舉決定變為只有勞動局一個部門的競選,表面看是“執政創新”,但卻違背民主制度下的責任政治。

  再回過頭來看馬英九用人爭議。在當下的臺灣,馬英九無論任用什麼人,都會受到外界的非議或質疑。任用新人,會質疑沒有經驗,如當年任用學者江宜樺出任“行政院長”,被認為是新人沒有經驗;使用有豐富經驗的人如新任命“行政院長”毛治國,則認為是老面孔,沒創意,不能大破大立。其實,毛治國是一位難得的專業技術人才,工科留學名校出身,當過“交通部長”,任過“國企”(中華電信)董事長,在當下的臺灣是非常合適的治理人才。不知臺灣社會各界為何一片反對之聲?而且,在臺灣這種政治現實下,不少有能力的精英是不願從政的,也是有人不願擔當重任的。外界一直期盼臺灣“中央銀行”總裁(被國際上認為是5A中央總裁)出任“行政院長”,然而他卻沒有意願,馬英九也親自徵詢過他的意見,怎能怪馬英九?在今天臺灣這種民主政治下,已形成治理人才的反淘汰,各種大小選舉不是在選有能有賢的“治理人才”,而是選擇“政治人物”;領導人在用人上面臨無治理將才可用之困境。若一年後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面臨的治理人才不足問題將更嚴重,這才是臺灣發展的另一困境與難題。(本文作者王建民,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