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倪永傑: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無法違逆

2014-12-31 08: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在研討會上進行主題發言。(台灣網 張潔 攝)

  台灣網12月31日消息 12月29日上午,由上海臺灣研究所、上海市臺灣研究會、《臺海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本次臺灣“九合一”選舉透露臺灣深層次變化。選舉結果對臺灣政局産生嚴重影響,影響未來十年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趨勢。倪永傑指出,未來臺灣無論哪個黨上臺,都得面對兩岸關係的現實,無法違逆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

  倪永傑指出,“九合一”選舉反映了島內六個深層次、結構性變化。一是藍綠政治版圖發生結構性逆轉,“藍不再大於綠”。藍綠已是旗鼓相當,泛藍基本盤喪失原有優勢。國民黨的家族政治、地方派系轟然瓦解。未來勝負的關鍵在於中間選民。

  二是選民結構發生變化,年輕世代左右選舉結果。外省第一代凋零,每年消失10萬左右。年輕世代80後、90後主導選舉成敗。年輕世代的政治態度、投票行為已從“勇於表態、懶得投票”轉變為踴躍投票,不但自己投票,積極募款,而且動員父母、親朋好友返鄉投票。

  三是選舉議題轉換。所謂階級矛盾、貧富差距、世代剝奪、分配正義、居住正義等議題有取代傳統的統獨、省籍議題的趨勢,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議題。兩岸議題並沒有成為此次選舉的顯性議題,但屬於隱性議題,對選舉産生深度影響。

  四是臺灣民眾疑慮增加,民意呈現矛盾。臺灣部分民眾對大陸機會、市場“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想賺錢但又要保持臺灣“主體性”、政治上的自主權。“臺灣認同”上升、臺灣“主體性”意識高漲,對於兩岸關係快慢、品質、分配等眾説紛紜,臺灣民眾“自尊心”受到傷害、自信心下降,各種矛盾影響到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態度。

  五是新媒體打敗了舊選戰。此次網路工具打敗了傳統的選戰方式。網路聊天如臉書、批踢踢、LINE等幫助綠營及柯文哲,而國民黨的候選人成為嘲笑、惡搞、霸淩的對象。網路對於臺灣選舉的影響越來越大。

  六是“公民運動”與“白色力量”高漲。臺灣社會運動近年有高漲趨勢,以前關注人權、環境、弱勢正義等公共議題,經過“柯文哲現象”的催化吸納,“公民運動”轉化為“白色力量”向政治與選舉領域轉換,搭上網路工具的翅膀,在臺灣藍綠分野中找到了非藍非綠的灰色政治地帶,影響了臺灣政治演變的進程。

  倪永傑指出,“九合一”選舉結果對臺灣政局産生嚴重影響,影響未來十年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趨勢。“九合一”選舉“骨牌效應”顯現,臺灣政局陷入輪替前的藍綠焦土對抗狀態。民進黨雖躇躊滿志,但重返執政還有“最後一里路”,蔡英文未來面臨諸多挑戰,而“柯文哲現象”短期內還會持續,但不會持久,更不易複製。

  倪永傑認為,大陸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不斷提升,大陸掌握了兩岸關係的主導權,臺灣無論哪個黨上臺,都得面對兩岸關係的現實,無法違逆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態勢難以改變,但發展的頻率、節奏、內涵有可能調整。除了重視兩岸關係的數量,更要重視品質。除了搞好發展之外,更要重視分配。除了增進兩岸政黨交流、高層互動外,更要推進兩岸社會互動、民間互信。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第四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以“臺海局勢新形態”為主題,下設兩個子議題,分別是“臺灣選舉新形態與兩岸關係新變局”和“臺灣新世代興起上新媒體運用”。來自海峽兩岸高校及研究機構的50名專家、學者和各界嘉賓應邀與會。(台灣網記者 張潔)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