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是經濟轉型最佳選擇

2014-11-06 14: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4年11月5日開幕的APEC會議,把“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作為重點議題之一,此舉意味著“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也有望近期出臺。今年APEC會議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將系統闡述“一帶一路”規劃,並於近日召開最高級別經濟工作小組會議,確定坊間所稱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至此,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已初具雛形。

  整體來看,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是建立在“一帶一路”規劃基礎上,面向東盟、中亞等地區,謀求轉型升級,將自身的發展與世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力爭實現多贏格局。

  何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説的直白一些,就是在歐美因金融危機而受挫的背景下,主動把中國過剩的大量基建産能,輸出給那些急待完善基建又缺乏資金的亞非拉美欠發達國家,因這一計劃與美國60多年前的“馬歇爾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被市場稱之為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中國擁有著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和巨大數量的過剩産能,擁有基礎設施及部分産業優勢,而新興市場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欠缺,同時發達國家由於自身陷入主權債務的泥潭自然也無法拉動全球增長。中國正好可以借機利用外匯儲備拉動全球增長,並通過資本輸出帶動消化過剩産能。

  這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高明之處。該計劃不僅能夠幫助中國消化過剩的産能,還能加快人民幣國際化佈局,減少外匯儲備、規避中長期美元貶值風險。“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如何順利出海?這就要借助我國政府的“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這兩個重要載體。

  “走出去”戰略最早是在2001年提出來的,意在鼓勵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十多年過去了,隨著上海自貿區等境外投資政策的鬆綁,不少有眼光的企業家看到了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後的海外機遇,同時他們中的不少企業也累了“走出去”的資金和技術實力。

  “走出去”的大軍中,以高鐵為亮點的中國基建從來都是重中之重。總理去年至今5次出訪,有4次推銷中國的高鐵,總理稱推銷中國高鐵時心裏特別有底氣,這種底氣就源於中國高鐵的低成本、建設快、價格機制靈活等優勢,中國高鐵的建設規模龐大,但是建設成本卻遠低於世界水準。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歐美發達國家,對於以高鐵為亮點的低價優質中國基建天然不具備抵抗力。

  與“走出去”戰略肩並肩的就是“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最早見於2013年9月,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時提出來的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設想。同年10月份,習近平又在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提出了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從此,向西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向東南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中國政府的地緣佈局,即“一帶一路”。“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基建“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不久的將來,旅遊、農業、商貿物流等無疑將釋放出巨大的活力。

  綜合來看,“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將帶來多個層面的重要影響:一是它將推動中國政府的“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最佳選擇之一。二是它是中國擴大國際影響力的標誌。舉例如中國的高鐵海外佈局,雖然各界説法不一,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就是關係到綜合國力和影響力的競爭。這一點與美國的航母基地特別相似,如美國以航母為支點,在全球建立了龐大的基地群,間接地影響著地區國家的政治經濟命脈。

  本週一,我國A股市場熱炒“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涉及中國在海外基礎建設投資的股票整體呈現出上漲態勢,這背後的邏輯顯而易見,“中國版馬歇爾”意在通過輸出過剩産能、從而整體讓中國經濟完成一次華麗的轉型升級。(本文作者係台灣網特約經濟學家宋清輝)

本文為台灣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