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尹啟銘:臺灣經濟自崩 何用大陸軍隊

2014-05-21 10: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李登輝日前指稱:ECFA、服貿及貨貿協議如果都通過,中國大陸不需要軍隊,就可以把臺灣吞下去。臺灣《中國時報》21日發表臺灣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專欄文章説,李如何得到前述結論,無人知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兩岸ECFA、服貿及貨貿協議,臺灣的經濟將自行崩盤,根本用不著大陸軍隊。

  目前大陸已和十幾個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其2012年FTA覆蓋率(與FTA夥伴貿易額佔總貿易額比率)達16.6%,目前正進行談判的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韓FTA、“中”日韓FTA,以及與挪威、海灣合作理事會(GCC)、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之協定,歐盟也承諾要考慮與大陸談判FTA;排隊等候的,還有好幾個國家。

  2011年大陸貨品進口關稅稅率平均高達9.6%,大陸市場佔臺灣出口近30%。等到大陸陸續完成前述協定,出口到大陸可享免關稅待遇,臺灣卻必須繳交高關稅,此時將産生兩種後果,一是臺灣在大陸進口市場拱手讓人,出口大幅衰退;另一則是産業外移大陸或其他與大陸簽有FTA的國家,臺灣的經濟能夠不垮嗎?

  與李登輝類似主張的有臺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她在某報〈我們需要前瞻的産業政策〉一文指稱,為解決臺灣經濟困頓,應朝兩方面下手,一是以大學為新經濟引擎,發展生技醫藥和雲端軟體産業,另一是結合中小企業、臺商和政府力量,推動服務業和農業建立品牌,行銷國際。從産業發展政策的層次看,鄭教授所提,率皆枝節,最重要者,應讓産業在自由經貿的環境中成長,最怕的是意識形態或政治黑手的干預,或則扭曲市場機制、破壞産業基礎建設,或是讓市場機會白白流失。

  以鄭教授所提生技醫藥産業為例,臺當局于1984年就創設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經過30年的布建,産業發展環境逐漸完善。民進黨執政時,“兩兆雙星”計劃是其産業政策核心,生技産業則是“雙星”之一,並把“新竹生醫園區”列為施政重點;可是終其執政,園區建設進度延宕不前,前臺大校長陳維昭2009年4月22日投書媒體《新竹生醫園區延滯的真相》,指出:“如果當時無政治力介入,現今生醫園區醫學中心已啟用。”

  而在同期間,新加坡的Biopolis生技園區順利建設完成,吸引多家跨國知名藥廠進駐,成為生技研發重鎮。繼續開發大士制藥園區,同樣吸引國際大藥廠設立許多生産工廠,由研發到製造,成為完整的産業鏈。臺灣,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新加坡後來居上。

  其次,鄭教授説要推動服務業和農業建立品牌。可是,要建立品牌最重要的是要有廣大市場支撐。臺灣市場規模小、成熟度高,大陸則是世界成長最快、規模第二大的新興市場,也是相對其他地區臺商較具競爭優勢的地方。兩岸服貿協議正可以擴大臺灣的市場規模,協助臺商運用大陸市場建立自有品牌,進而開拓其他國際市場。

  但鄭教授卻一再誇大服貿協議對臺灣産業的衝擊,力主“服貿協議重傷經濟,應立即中止”,不僅完全違反經濟學相關理論和國際經貿潮流,而且與其所主張建立品牌的概念相矛盾。而今服貿協議卡在“立法院”,産業少了市場機會,鄭教授還能侈談推動服務業和農業建立品牌?

  因政治因素介入而讓産業發展為之中挫的案例所在多有,例如兩岸不能直航,高雄港在全球貨櫃排名從第3位直落至第12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近幾年來,大陸持續加快改革、開放的腳步,與世界接軌,不斷吸收自由經濟的養分,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臺灣,卻在保守、封閉之中,逐漸遠離全球化潮流,市場機會一再流失、競爭力下滑;長此以往,經濟日漸衰敗,誠如李登輝所言,何用大陸軍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