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嚴安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論探討

2014-04-22 13: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和平與發展的概念,或者説“和平發展”被正式運用到兩岸關係中,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而作為“和平發展”思想的提出則是2005年之後,尤其是2008年12月後,“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中與兩岸關係研究界最熱門的詞彙。和平發展既是兩岸關係中已在實踐的事物,同時也是需要進一步加以思考的重大理論問題,尤其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處於鞏固、發展與深化階段,關於和平發展的理論思考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

  本研究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為核心,探討和平發展的基本內涵、和平發展階段劃分、和平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徵與主要矛盾、和平發展階段的目標、任務與動力及和平發展的主體等。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內涵

  (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論”

  1、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為一個階段,是與統一階段相連貫的一個過程。即和平發展是和平統一前的一個階段,也是和平統一前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是為和平統一累積實力、打好基礎的一個階段。郭震遠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是兩岸從對抗到實現統一的過渡進程,而中國的和平統一才是最終目標。”

  2、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國家發展與統一的一個戰略選擇。從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看,和平發展是一個戰略性的而非戰術性的權宜之計,即是一個長期性的戰略選擇,是基於臺灣島內形勢、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兩岸關係發展的實際做出的戰略決斷,也是中國大陸和平發展戰略下的正確選擇,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關聯,也符合當前與未來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的潮流。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目標與中華民族和平發展、民族復興的最終實現都要求兩岸最終實現和平統一,而要和平統一必須經過和平發展這個過程。

  3、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個政策作為與正確選擇。和平發展階段的核心任務是為和平統一打基礎,以“和平”為階段性目標,以“發展”為階段性的主要措施。

  4、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項長期、複雜甚至可能反覆的過程。和平發展階段是中國走向完全統一的必經階段,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過渡性、同時具有長期性的特點。

  首先,將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所以,需要一定的時間,恐怕不是三、五年就能夠實現或者解決的事情。因為既然要和平統一,就需要累積資本與實力,就需要爭取臺灣民心,從而決定了這一工作的艱巨性與長期性。同時,和平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是“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這樣歷史性的任務,決定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階段絕不是一個短期的概念,而是一個比較長的階段甚至是相當長的時期。當然,到底有多長、需要多長時間,應該取決於兩岸共同努力的進程與成果及周邊環境和條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為兩岸由對抗走向和平統一的過渡階段,必將是一個較長的曲折進程。”因為要“使兩岸的經濟、文化環境逐漸趨同,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利益攸關的命運共同體”,這將是一個漫長的、也是艱難的發展與融合的過程,但卻是兩岸走向和平統一必經的一個過程,是奠定未來和平統一的物質基礎與思想基礎及精神基礎的過程。要在“漫長的共同發展進程中,培塑兩岸的共同認同,構建臺灣民眾新的國族認同,為未來中國的統一奠定堅實的思想和觀念基礎。”

  其次,將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如果要真正地實現和平統一,而不是武力統一,就必須放棄“速戰速決”的想法,就要為實現和平統一做各種各樣的充分的準備,需要保持足夠的信心與耐心,“客觀認識和把握臺灣各種政治和社會力量,腳踏實地積累兩岸和平統一所需要的臺灣民眾心理轉變和維護兩岸和平統一的力量。”因為“兩岸關係,牽扯的不僅是兩岸分離60餘年來的相互政治、經濟、文化等關係,更牽扯到100餘年前中華民族被迫割地賠款、臺灣人民淪為亡國奴的屈辱史,牽扯到國共90年來的恩怨歷程,牽扯到兩岸數十年來社會制度以及發展模式之間的競爭,還牽扯到太平洋兩岸的國際政治博弈和中西兩種發展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是東西方思維模式之間的較量與競爭。”因此,不要追求兩岸關係的表像熱鬧,而是深化兩岸關係的底層,扎紮實實地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併為未來兩岸關係的大發展排除障礙,積蓄能量。

  第三,將是一個可能出現反覆的過程。根據臺灣《天下》雜誌2009年3月的調查,2008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來,臺灣島內主張統一比例在持續下降,大多數臺灣民眾依然傾向於“維持現狀”。應該承認,臺灣社會中的這一傾向是客觀存在的。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