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吉壽:“太陽花運動”的本質與得失

2014-04-02 09: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福建省臺灣研究會秘書長李吉壽的文章,從反服貿得失分析太陽花運動本質結局。文章指出,“太陽花運動”之所以讓人們霧裏看花,實在是因為它太另類。兼有顏色革命和傳統學運或公民運動的特徵,是兩者的混合體。這種新的運動形式很獨特:首先是它有強大的強制性;其次是動機和訴求的隱晦性;第三是公權力處置的困難性;最後是退場機制的不確定性。“太陽花運動”失者眾多,蔡英文是得者,從上述的得失計算看,是時候逐步退場了。

  全文摘編如下:

  持續多時的“太陽花運動”終歸要凋謝,但就如同被攻佔的“立法院”和“行政院”現場一樣,已在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上造成了一片“狼藉”。外界霧裏看花,對其來龍去脈眾説紛紜。我們不妨從厲害得失的角度,來探索這場“運動”的本源。

  一、“太陽花運動”的表像

  兩岸服貿協議的通過與否是“太陽花運動”的依歸嗎?

  反服貿抗爭行動,從攻佔“立法院”到攻佔“行政院”到號召學生自主罷課到十幾萬黑衫軍集會,行動步步升級;抗爭的訴求,從要求服貿立法程式正義到實質審查到要求“行政院”長江宜樺下臺到退回從新談判到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到召開“國民憲政會議”,訴求一路轉進。

  作為導火線或目標的兩岸服貿協議,其命運無非三種,一是在“立法院”經朝野協商,實質審查通過生效;二是退回重新談判;三是協議完全作廢。第一種和第二种先後被作為訴求提出過,且第一種訴求已得到馬英九的承諾,第三種卻沒有被提出。如果抗議的民眾單純要達到前兩種結果中的一種,則其抗爭的手段已大大超過需要,嚴重不符比例原則。實際上,抗議團體後來的主訴求已超出了反服貿本身,例如,“召開國民憲政會議”,它要解決什麼問題?與反服貿有關嗎?換言之,從合法性、比例原則、手段與烈度、目標指向等方面分析,“太陽花運動”並非單一議題的抗爭活動,有著更為複雜的背景意圖。

  二、“太陽花運動”失者與得者

  僅從目前來看,“太陽花運動”的受害者名單很長,擇其要者有五方:

  1、馬英九。作為合法的最高領導人,馬英九本來已經是遍體鱗傷,現在更是如臨鐵鎖橫江,進退不得。提前跛腳的馬英九失去了對政局的最高掌控權威,那麼其他有心人便有望成為島內政治舞臺的主角。

  2、蘇貞昌。蘇貞昌受傷是相對於黨內兩個太陽之爭和5月的黨主席之爭而言的。表面上看,這次大規模的群眾抗爭運動民進黨是被邊緣化了,這是史上第一次。作為最大的反對黨主席,其領導力自然受到挑戰;再看看領導運動的林飛帆、陳為廷、魏揚以及姚人多等二十幾個民進黨黨員,排前的都與蘇貞昌的最大黨內對手蔡英文有關,不見“蘇係”人馬。蘇主席到“立法院”聲援不受待見,甚至因喊出“凍蒜”而被迫公開道歉。

  3、國民黨。國民黨的內傷有三。一是龍頭癱瘓,成為一盤散沙。馬英九仍是黨主席,但對黨的領導力和號召力一傷再傷。反服貿抗爭期間,馬英九召開藍營14個縣市長座談會,所有的重要人物居然都缺席,應者廖廖,國民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到了危機邊緣;二是藍營的內部矛盾和分裂危機被進一步放大。“馬王之爭”的惡果還在發醇,使得馬英九在這波危機中陷入孤軍奮戰;三是馬英九和國民黨主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武功被廢了大半。如果國民黨的“兩岸牌”不靈了,那麼到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拿什麼抗衡民進黨?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