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石正方:2014年兩岸經貿合作必將實現更大發展

2013-12-31 09: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30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石正方的評論文章,回顧2013年兩岸經貿合作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分析展望2014年兩岸經貿合作具備四方面有利因素,指出,在四方面有利因素影響下,2014年兩岸經貿合作將實現更大發展,特別是在制度面和結構面得到更大提升。

  評論摘編如下:

  2013年,兩岸經貿關係呈現穩步、務實發展態勢,不僅在投資、貿易、金融合作等功能性合作領域取得較大成績,而且ECFA後續協商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兩岸機制性平臺建設更進一步。展望2014年,在國際經濟與兩岸經濟形勢利好背景下,兩岸經貿合作將進一步擴大2013年的良好態勢,並將在此基礎上努力謀求制度化合作障礙的新突破,以獲取更多動能、實現更大發展。

  2013年,兩岸經貿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其一,兩岸貿易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ECFA效應凸顯。2013年1-11月,兩岸貿易額達到1807億美元,同比上升18.8%。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371.77億美元,同比增長14.1%;臺灣對大陸出口1435.33億美元,同比增長20.1%。較之2012年兩岸貿易相關指標(各項均低於5%),2013年可謂兩岸貿易豐收年。而ECFA貨物貿易早收效應是其重要助推因素之一。2013年1月1日始,ECFA早收計劃第三階段降稅時程啟動,至此納入早收計劃的806項貨品全部完成降稅至零關稅。ECFA早收計劃實施以來,為臺灣相關産品減免關稅12億美元,大陸相關産品減免關稅逾1.2億美元。顯然,ECFA對兩岸貿易的促進效應明顯,特別惠及臺灣出口廠商。同時相關數據顯示,服務貿易早收方面也以臺企受惠為主。

  其二,兩岸投資持續增加,金融合作實現新突破。2013年前10月數據顯示,臺商對大陸投資持續增加(實際使用臺資金額17.1億美元),但投資成長率下滑(同比下降24.4%)。近年來臺商大陸投資呈持續下滑態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陸經濟轉型升級,土地、勞動力等生産要素成本上升,加之人民幣升值等因素致使大陸部分臺企營運面臨一些新困難,有的臺商選擇外移東南亞等地區或返回臺灣投資。應該説,大陸臺企外移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但同時也凸顯大陸推進臺資企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與臺商大陸投資形勢相反,2013年陸資赴臺達到了118.4%的大幅增長,但投資總額有限(3.4億美元)。實際上,自2009年6月啟動陸資赴臺投資迄今,臺灣方面累計核準的陸資總額也只有8.46億美元,主要是受制于諸多政策限制和不公平待遇,陸資入島未如預期。

  2013年,兩岸金融合作實現新突破。其中意義最為重大的當屬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實質運作所啟動的兩岸“貨幣直航”(兩岸直接通匯),為兩岸企業投資、貿易和兩岸人員往來節省龐大社會經濟成本,提升兩岸交流合作效率;隨之而來的諸如島內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島內居民開辦人民幣賬戶理財、開放在大陸居留的臺灣同胞投資大陸A股,大陸多家銀行香港分行在島內發行“寶島債”等新突破,為兩岸金融業合作提速和深化創造了機會,同時也為兩岸民眾特別是臺灣民眾帶來了福利增進。與此同時,也為臺灣建設“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和“人民幣財富管理中心”提供了可能性。

  其三,ECFA後續協商成果豐碩,兩岸機制性合作平臺建設再上新臺階。2013年,兩岸ECFA後續協商成果豐碩。兩岸兩會于6月21日簽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不啻是兩岸經濟機制化合作的里程碑,雖然目前由於島內政治生態的影響,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暫時擱淺不得生效,但其所蘊含的利好商機明確,對於提供臺灣服務業者開拓大陸市場,對於優化兩岸投資結構、深化兩岸産業合作,對於服務大陸臺資企業轉型升級,以及提升兩岸民眾福祉,都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兩岸在貨物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方面的協商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同時兩岸務實推進已簽署協議的實施,如ECFA貨物和服務貿易早收、投保協議和貨幣清算協議、海關合作協議的生效落實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促進了兩岸投資貿易便利化和産業合作的深化發展。

  2013年,兩岸在機制性合作平臺建設上更進一步。其中最突出的成果無疑是紫金山峰會進一步的機制完善和功能升級:兩岸分別註冊成立“兩岸企業家峰會”社團,並分別成立常設秘書處,在社團內再設立宏觀經濟、能源石化裝備、金融、資訊家電、成長型和中小企業、文化創意、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等7個推進小組,組織相應行業知名企業家參與。從峰會建制的調整來看,紫金山峰會已不再只是“論壇”的性質,而是升級為具有執行力的兩岸共建的企業對接合作平臺。相信這一平臺的實質運作,將為兩岸産業深化合作打造重要基礎。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