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倪永傑: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時機已趨於成熟

2013-03-25 13: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主張兩岸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兩岸政治關係。2月19日,中央在全國對臺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兩岸政治議題開展對話,表明中央已將探討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作為兩岸關係重要突破口,並確立了由兩岸民間展開政治對話的路徑選擇。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22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兩岸關係五年的和平發展,已為兩岸政治對話、政治談判創造了有利條件。兩岸雙方應力爭取得正面、積極效果,避免消極、負面後果,在中華民族智慧的指引下,建立具有兩岸特點、中華特色的政治談判模式,提升兩岸和平發展境界,促進和平統一,共圓“中國夢”。

  全文內容如下: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主張兩岸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兩岸政治關係。2月19日,中央在全國對臺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兩岸政治議題開展對話,表明中央已將探討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作為兩岸關係重要突破口,並確立了由兩岸民間展開政治對話的路徑選擇。據此,估計兩岸各種形式的政治對話即將登場,但兩岸政治談判為時尚早。

  首先,臺灣方面顧慮重重。國民黨高層對於兩岸政治議題的態度前後有所差異。在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國民黨方面對於兩岸政治對話、政治談判態度積極、主動。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赴大陸進行“和平之旅”,國共雙方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主張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簽署和平協議。馬英九接任黨主席後,將“共同願景”列入國民黨政策綱領。2008年,馬英九在“5?20”講話中提出兩岸要就臺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之後,馬又多次表示其大陸政策的最後目標就是與大陸“締結和平協定”、“終結敵對狀態”。2009年8月,時任臺“國防部長”陳肇敏曾在“立法院”公開表態支援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

  但2009年下半年以來,馬英九當局對於兩岸政治談判的態度、立場發生變化,由積極轉向消極,由某種程度的接受轉向絕對排斥,強調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具備”、民意“不支援”,並提出多種兩岸政治談判的前提條件。臺灣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于2009年10月提出了兩岸政治對話的三大前提:包括簽署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臺灣內部形成共識以及美日支援。馬英九還把大陸撤除所謂對臺導彈部署作為兩岸政治談判的前提,把“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強解為“只經不政、只易不難”。2011年10月,馬英九齣于選舉的需要,拋出未來十年審慎斟酌是否洽簽兩岸和平協議,並設立“民意支援”、“國家需要”及“國會監督”的三前提。設置如此門檻,實際上就是阻絕了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