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伍湘陵:臺公務員考試何以現“科學發展觀”爭議?

2013-01-29 13: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在臺灣公務員初考科目中,出現有關大陸“科學發展觀”的考題,引起島內議論。華廣網28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伍湘陵的評論文章分析考生出現質疑的原因和背後反應的問題。

  全文摘編如下:

  近日,在臺灣公務員初考科目中,出現有關大陸“科學發展觀”的考題。考後部分臺灣考生質疑“考題不適當”,抱怨與臺灣毫無關係,而另一部分考生則反映,題太難,根本不知道如何作答,由此建議送分。但臺相關考試部門解釋,命題方面,去年10月就公佈了公務員初考的科目命題大綱,其範圍就包括“世界主要政治意識型態與兩岸關係”,上述題目並未超出命題大綱。既然考試大綱早已公佈,為什麼考生還會出現質疑,這背後究竟又反應了什麼問題?

  何為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同志提出,其基本內涵可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在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寫入黨章,並在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正式列入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産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與臺灣是否有關?

  關於有臺灣公務員考生質疑,所設有關科學發展觀考題與臺灣毫無關係,那到底是否有關係呢?作為中國共産黨進行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當前兩岸和平發展的格局就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實現的,比如科學發展觀中強調的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其中就包括以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與最大利益為根本指導方針來處理兩岸事務。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胡錦濤同志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明瞭未來兩岸關係如何處理?如何發展?兩岸如何弘揚中華文化等眾多關切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而這一重要講話闡明的重要思想就是中共中央對臺方針政策不斷發展基礎上所形成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對臺工作的典範。當前兩岸在經貿、教育、文化等眾多領域都實現了大交流,並呈現出兩岸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交流局面,兩岸這種大好發展趨勢,從根本上來説,就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所實現的。由此可以説,科學發展觀與兩岸關係處處相關。

  臺灣考生為何不了解科學發展觀?

  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格局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持續向好發展,其中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最為迅速,並取得了眾多的突破性成果。在剛過去的2012年,兩岸交流規模穩步擴大。根據相關統計,全年臺灣居民來大陸534.02萬人次,同比增長1.47%;大陸居民赴臺263.02萬人次,同比增長42.56%。大陸居民赴臺旅遊197萬人次,同比增長57.5%。而兩岸貿易投資在2012年也是在全球環境不景氣的狀態下逆勢穩步增長,貿易額達到1689億美元,同比上升4.3%;1至11月,大陸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1988個,實際使用臺資金額25.6億美元,同比上升31.2%。另在文化交流領域,2012年兩岸實現了主題多樣的文化交流,其中遍及文學、民俗、美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産業等領域。近年來兩岸在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交流都有大幅推進,但惟獨在政治領域始終沒有突破性進展。臺灣考生對科學發展觀不了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兩岸缺少一個政治性議題對話的常態化渠道。當然從去年開始,兩岸已通過不同方式,在不同場合開始試探性進行非正式政治對話,以積累共識。從目前臺灣考生反映出的問題來看,兩岸如果缺少政治對話,那麼兩岸交流始終是不完整,同時也是缺少保障的。

  總的來説,臺灣公務員考題現“科學發展觀”爭議,其背後有諸多現實與歷史原因,但兩岸缺少政治性對話肯定是其影響因素之一。兩岸在當前交流的基礎上,應不斷積累互信,同時發揮兩岸同胞的共同智慧,創新交流方式,循序漸進實現有關政治性議題的對話和協商。兩岸進行政治性對話,是兩岸同胞彼此增進理解,積累最大共識的關鍵。(本文作者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