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伍湘陵:臺資銀行大陸佈局正當時

2012-10-09 09: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到今年上半年止,大陸已批准10家臺資銀行設立大陸分行,其中7家已開業,1家獲准開辦人民幣業務。華廣網8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伍湘陵的文章指出,臺資銀行大陸佈局正當時。

  全文摘編如下:

  基於大陸近30多年的高速發展,加之兩岸關係的持續推進,相當一部分臺資企業看到大陸潛在的市場正在加緊“搶灘登陸”,爭獲發展先機。目前兩岸在貿易與投資規模上,基本上是一年一個臺階。就臺企大陸投資項目數與實際利用臺資規模來看,截止2011年12月底大陸累計批准臺資項目85772個,其中實際利用臺資542億美元。另就兩岸貿易額來看,僅2011年就達1600.3億美元,同比上升10.1%。而根據臺灣上市公司2011年財務年報數據顯示,2011年臺灣企業在大陸獲利前50強中,九成在大陸設有子公司或轉投資企業。發展到今天,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第一大貿易夥伴和最主要的投資地。隨著越來越多的臺資企業大陸投資以及兩岸貿易規模的擴大,這為兩岸銀行業又提供了眾多的發展機會,尤其對臺資銀行大陸的發展。到今年上半年止,大陸已批准10家臺資銀行設立大陸分行,其中7家已開業,1家獲准開辦人民幣業務。可以説當前臺資銀行大陸佈局正當時,具體來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當前兩岸企業面臨的發展環境,為臺資銀行登“陸”提供了條件。全球經濟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還沒緩過神來,歐債危機再次襲來,從而致使全球經濟低迷,市場需求疲軟。由此許多企業生産利潤急速下降,尤其是從事外貿生産的企業,更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蹶不振。利潤下降,企業週轉資金不足,許多企業陷入破産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及時地為企業提供資金,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産,銀行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當然除了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兩岸企業目前還同時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兩岸企業轉型不僅需要人才、技術、政策的支援,同時更需要資金的支援。那麼這時銀行資金的提供,同樣對企業生存與發展産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在兩岸企業最需要資金“爬坡”時,臺資銀行大陸佈局,能為其迅速打開局面,贏得市場提供了條件。

  二、海峽金融合作協議,規範臺資銀行大陸發展。2009年4月,兩會在南京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雙方同意在銀行業、證券及期貨業、保險業等方面展開闔作,這為規範海峽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金融市場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兩岸簽署金融合作協議近3年來,金融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為臺資金融機構大陸開展業務積累了經驗,尤其是銀行業方面。

  三、兩岸投保協議,為臺資銀行大陸發展保駕護航。第八次兩岸兩會商談於今年8月9日在臺北登場,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簡稱投保協議),這一繼《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之後廣為兩岸和國際社會所關注的協議終塵埃落定。在簽署的投保協議中,雙方就投資人身安全、財産安全、投資爭端解決等多項有關臺商投資活動達成共識。可以説兩岸投保協議的簽署讓臺商服下了一顆“定心丸”,其為臺商大陸投資切切實實帶來了實惠,為其進一步擴大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那麼對於臺資銀行大陸的發展,同樣這一協議為其業務開展與資金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四、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為臺資銀行大陸發展提供了激勵。2012年8月31日,兩岸貨幣管理機構簽署了《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備忘錄中確立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是兩岸貨幣管理機構對兩岸金融機構間為服務經濟運作中運用對方貨幣開展支付活動進行清算所做的制度安排,其主要內容包括確定貨幣清算機構、規範業務內容、確立監管合作機制等。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一方面為從事兩岸經貿活動的業者節省了一大筆匯兌費用;另一方面,其更為臺資銀行爭取擴大大陸經營業務提供了條件,通過人民幣業務的開展,臺資銀行可以與大陸相關金融機構建立日常化的資金拆借、資訊交換、危機處理等提供機制化渠道。因此可以説,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為臺商大陸發展提供了激勵。

  五、兩岸銀行存貸利差,為臺資銀行進駐大陸提供了動力。對比海峽兩岸銀行業的存貸利率,可以發現大陸銀行業存貸利差水準遠高於臺灣地區。就2004~2011年的情況來説,大陸地區銀行業存貸平均利差為3.27%,而同期臺灣地區僅為1.84%。在低利差環境和同業競爭壓力下,臺灣地區銀行業獲利能力越來越弱,收益不斷減少。因此在此環境下,臺資銀行不斷對外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而大陸銀行業的高存貸利差為臺資銀行進駐大陸提供了足夠的動力。

  總的來説,在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同時,大陸整個金融業的發展環境也在不斷優化和規範化,並已逐漸實現與國際接軌。因此可以説,當前臺資銀行大陸發展是天時地利人和,其大陸佈局正當時。(伍湘陵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