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平:以“堆積木”方式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2012-09-18 10: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14日刊載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評論文章,分析連戰近日提出的以“堆積木”方式來推動“和平協議”,建立“政治互信”。文章指出,“堆積木”為兩岸關係發揮了積極重要作用,有助於兩岸關係由淺水向深水區平穩過渡,有助於持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全文摘編如下:

  近日,胡錦濤總書記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俄羅斯出席APEC峰會時舉行了“胡連會”,雙方就進一步加強兩岸關係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會後,連戰在記者會上提出以“堆積木”方式來推動“和平協議”,建立“政治互信”。連戰的提議具有積極意義,有助於持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堆積木”方式為兩岸關係發展發揮了積極重要作用

  兩岸關係的發展,實際上走的就是一條“堆積木”的方式,從早期偷偷摸摸少得可憐的間接貿易、限制甚嚴的開放探親,到今天的兩岸三通、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以及兩岸龐大的經貿規模,可謂是天壤地別。但縱觀其發展過程,都是依靠一點一滴的積累,逐步擴大開放,才有了現在的繁榮景象,絕對無法一蹴而就。連戰説得好,2005年兩黨領導人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以來,兩岸雙方基於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體認,擱置爭議,求同存異,追求雙贏,逐步落實了願景目標,開創了兩岸穩定的新局與廣泛的合作。馬英九上臺、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採取“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原則,經過無數次協商談判,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以逾越的困難與障礙,特別是8次兩岸兩會商談,雙方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一份份地簽署了18項協議,使得兩岸關係有了今天的發展規模。如果兩岸不是遵循“堆積木”方式,未能點滴積累,不斷增進互信,一開始就拘泥于一些敏感、難以解決的政治問題,就會使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停滯不前,不會有今天大好的發展局面。

  “堆積木”方式有助於兩岸關係由淺水向深水區平穩過渡

  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正逐步由淺水區向深水區過渡,面臨的矛盾更加複雜,面臨的問題更難解決。有些問題已經無法回避,處理不好,不僅無法使兩岸關係深化發展,還可能會導致兩岸關係出現停頓。如兩岸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等問題,若不能認真對待、妥善處理,會阻礙兩岸關係由淺水向深水區的平穩過渡。在當前情況下,連戰提出,不妨由“周邊議題”以“堆積木”方式來推動“和平協議”、建立“政治互信”,或可由學術界和智庫等單位來召開和平論壇,大家集思廣益,為和平、為發展、為互信創造積極條件。這無疑是一項好的建議,兩岸關係走到今天,特別是兩岸政治關係的突破,仍需要循序漸進,需要繼續以“堆積木”的方式,進一步累積互信,逐步為兩岸政治關係的突破創造條件。通過“堆積木”方式,繼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並由學術界和智庫等機構舉辦和平論壇,兩岸集思廣益,相信“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最終都能水到渠成,一切敏感複雜的政治問題,在兩岸人民的智慧面前,最終都能得到妥善解決。

  “堆積木”方式符合大陸發展兩岸關係的一貫思路 

  限于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大陸方面在對臺政策上一貫主張循序漸進、逐步推動,是“堆積木”式發展兩岸關係的具體表現。胡錦濤總書記在這次“胡連會”中強調,國共兩黨領導人2005年共同發佈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提出的主張,大多都已得到實現。胡總書記還明確指出,國、共兩黨選擇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方向是正確的,前景是光明的。兩黨和兩岸雙方應該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向前邁進,不斷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胡總書記對這些年來兩岸鍥而不捨、堅持不懈通過一點一滴的累積,克服重重困難,在兩岸關係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予的充分肯定。(楊平 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