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臺灣應向“哽咽文化”説NO!

2010-11-15 10:20:00
來源:
字號

  臺灣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黃瑞明13日發表文章説,造勢大會上的“三字經”讓鄭弘儀被迫出面公開道歉,風波卻反而延燒不斷。道歉的誠意是爭執的焦點。但是,同樣耐人尋味的其實還有他當時的“語帶哽咽”。

  全文摘編如下:

  哽咽似乎已經成了臺灣公眾人物的基因本能。不管是政壇高官還是名嘴紅星,只要面臨必須公開面對攝影機認錯的場合,哽咽就跟著來了。有人通姦事發,有人貪贓枉法,無論情節輕重,道歉與哽咽就如同牡丹綠葉一般,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哽咽成為記者會上的必備絕活。説“哽咽才是王道!”一點都不誇張。

  不過,儘管大家對於哽咽早已司空見慣,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卻是這20年來才有的事。簡單説來,沒有民主化的發展與電子媒體的SNG作風,哽咽文化根本不可能形成。政治人物特別擅長此道,在攝影機的現場捕捉畫面與女主播的八卦煽情解説之下,原本是千夫所指的主角就能夠憑著哽咽而一躍成為大眾同情的對象,選票當然也跟著來了。

  古人説:“男兒有淚不輕彈。”臺灣男人硬是要得,把哽咽提升到藝術的層次。唯有道行高超的當事人才能將“欲哭未哭”的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眼眶通紅但又淚水不出,這樣才能感人至極而不失風度。一旦作到這一點,那麼哽咽之為用就更是大矣!它甚至也能發揮以退為進的積極角色,鄭弘儀的哽咽就是經典示範:他先道歉一番,接著再使出哽咽,説罵“娘”全是因為不捨臺灣民眾受苦。此時道歉已經不是重點了。當《大話新聞》的叩應觀眾後來也紛紛罵起“三字經”的那一刻來臨時,鄭弘儀就知道了:他成功脫身了,主持人的飯碗當然也保住了!看看這幾天的後續發展,“娘”竟然都能成為“挺綠”大會上的問候語,難怪鄭弘儀會昇華超脫成了“守護臺灣”的真英雄!

  環顧海外,哽咽文化恐怕是臺灣才有的特産。就歐美地區來説,醜聞下臺事件時有所聞,但是記者會上即使出現哽咽,也絕對只是偶見例外。當事人一旦公開認錯,通常就是乾凈俐落而不拖泥帶水。其中所反映的其實就是市場供需法則:觀眾不吃哽咽那一套,裝腔作勢當然就無用武之地。哽咽在臺灣能夠氾濫到如同八點檔連續劇的升級版,原因正是出在民眾的口味異於常人。

  哽咽文化倒也不是毫無可取,它至少反映了某種程度的“臺式價值”。但是,哽咽終究不是成熟民主社會該有的現象。它的濫情讓民眾黑白不分,鄭弘儀風波已經説明瞭一切。哽咽才是王道嗎?答案應該是清楚的NO!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