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文生:粗口暴力必遭世人唾棄與蔑視

2010-11-11 11:16:00
來源:
字號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張文生今日在華廣網刊文,題為“鄭弘儀為何爆粗口”,全文摘要如下:

  

  11月7日晚,臺灣三立電視臺政論節目《大話新聞》主持人鄭弘儀在臺中市選舉造勢場合開口大罵馬英九“龜兒子”、“x你娘”,批評馬英九補助大陸研究生赴臺每月3萬元新台幣。

  

  鄭弘儀粗口事件爆發後,臺灣社會輿論一片韃伐之聲,認為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用如些粗鄙不堪的語言公然侮辱他人,是“媒體人的恥辱”,而鄭弘儀也升級成為民進黨內爆粗口的“莊國榮接班人”。國民黨發言人蘇俊賓指出:這個事件只是再次反映出民進黨對言語暴力的縱容態度。11月8日中午,鄭弘儀現身三立電視,承認自己言論不當,但又強調自己對事不對人,仍然反對“陸生補助案”,還反對大陸藝術家赴臺1個月補助新台幣6萬元方案。11月9日,臺灣北社為舉辦“一邊一國挺扁大會”,大力聲援鄭弘儀,成為“三字經”大聚會。鄭弘儀則再次在三立電視反駁輿論的批評。

  鄭弘儀爆粗口,儼然成為“臺獨”英雄。民進黨言詞閃爍,不敢公開譴責;“極獨”團體則大張旗鼓地聲援與支援。臺灣社會在所謂“民主燈塔”之下“只有藍綠、沒有是非”,“只有利益、沒有公德”的陰暗角落再次暴露無遺。民進黨從“三寶”到莊國榮,從余天到鄭弘儀,人身攻擊屢見不鮮,語言暴力隨處橫行,這不能不説是臺灣政治文化、民進黨政治性格的産物。

  第一,粗口文化是臺灣政治文化的産物。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臺灣政治轉型加速。選舉成為政治人物追求權力的主要手段,各色政客為了政治和經濟利益,往往不擇手段。在臺灣選舉過程中,不僅賄選普遍流行,而且各種負面選舉手法紛紛出籠,耳語、黑函、非常光碟、槍擊等等,無奇不有,目標只有一個:“勝選”。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政治人物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往往毫無節制,“國罵”、粗口、三字經,明的暗的人身攻擊俯拾皆是。

  第二,粗口文化是民進黨政治性格的特點。民進黨政治人物從黨外時期開始,就培養了強烈的衝突型的政治性格。由於民進黨強烈的“臺獨”政治傾向,在臺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受到局限。為了吸引媒體的聚焦,民進黨政治人物往往形成了暴衝的政治性格,如當年朱高正就曾經以“暴力問政”風格而聞名,號稱“民主戰艦”。街頭抗爭、議會打架、掀飯桌、暴粗口等肢體暴力和語言暴力是民進黨政治人物早期參選的必修功課,表現突出的更是成為民進黨和獨派勢力所推崇的英雄。2008年民進黨下臺後,“暴力問政”的政治性格再次浮現,無論是王定宇帶領綠營群眾圍毆張銘清,還是莊國榮粗口辱罵馬英九及其家人,均是民進黨長期以來政治性格造成的慣性使然。

  第三,粗口文化是臺灣媒體市場惡性競爭的結果。鄭弘儀爆粗口事件發生後,鄭弘儀在三立電視的節目收視率節節上升,粗口事件雖然對鄭弘儀造成了輿論譴責的壓力,但是鄭弘儀個人卻未必在經濟利益上受損。尤其是臺灣媒體市場競爭激烈,電視主持人為了追求收視率,增加廣告收入,提升個人身價,往往也是不擇手段,在電視節目中語言暴力更是常見,附帶地使得臺灣社會文化日益沉淪。

  臺灣的社會文化並沒有因為政治的開放與多元而更加豐富與高尚,相反,惡劣與粗鄙卻受到推崇。這是臺灣社會政治文化違背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惡果。“臺獨”日益與貪腐敗無能、粗鄙惡劣為伍,也必將遭到世人的唾棄與蔑視。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