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董拔萃:兩岸互信的“一中”根基必須加固

2009-12-02 14:37:00
來源:
字號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在臺美智庫合辦的一場研討會提出,若啟動兩岸政治對話,臺灣必須做好“三項準備工作”,隨即引起兩岸輿論關注,並視之為馬英九當局的“三個前提條件”。普遍認為,馬英九當局持消極態度,回避探討政治議題,對深化兩岸政治互信和關係,亦即順勢“由經而政”缺乏,或完全沒有意願。筆者在上月二十二日的文章中也認為,如果把仍存在著“臺獨”份子的叫囂和國際社會反華政客的作梗視之為島內缺乏共識,國際社會不能接受,而採取消極等待的態度,那是缺乏誠意及不敢擔當的表現。

  日前,趙春山在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時,強調其提出的是“三項準備工作”,不是“三個前提條件”,臺灣有意願與大陸政治對話,但時機尚未成熟。趙春山又認為“兩岸問題已是一個國際化問題。”對此,筆者認為,諸如對馬英九當局缺乏誠意又不敢擔當的批評並不過份。強調“時機尚未成熟”,不就是強調“三個前提條件”尚未具備,現階段不宜政治對話,尚需繼續等待嗎?何謂“時機成熟”及“兩岸問題已是一個國際化問題”的提出實令人大惑不解。

  在島內執政的國民黨,承認“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其表明的立場。何謂“九二共識”,“九二共識”就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為何要反“臺獨”,即因為“臺獨”要分裂中國,要把臺灣從祖國的母體中分割出去。既然有“堅持一個中國”的政治共識,有反對“臺獨”的政治立場,只要是真心、有實意,言行一致地堅持政治原則,站穩政治立場,以一中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最大考慮,現在是國民黨在島內執政,國共之間、兩岸當局政治對話的條件應該可以説是完全具備的。而且這一基礎是深厚、堅實的。啟動政治對話,並不要求馬上簽署任何政治協議,更不是要兩岸馬上統一。馬英九當局在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新的瓶頸之時,若不能積極採取相應的果斷措施與大陸共同予以突破,而是對亟需探討解決的政治議題唯恐避而不及,確實令人難於不質疑臺灣當局是否至今尚且沒有謀求兩岸統一的意願,也令人難於不質疑是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意在“獨臺”,致使兩岸長期分治,國家不能完全統一。

  馬英九作為島內執政黨領袖,必須責無旁貸的負起政治責任與歷史使命。應宏觀地看待時代大潮流及國際大環境。應了解、領悟深層次的主流民意,並行之有效地激活、倡導有利於臺灣長遠福祉、臺海永久和平、兩岸早日統一的正確民意,絕不能隨著浮躁的狂熱的民粹起舞。

  今年剛好是中美建交三十週年,回顧中美建交前後的三個聯合公報,美方表明認識到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強調無意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干涉中國的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表明“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在民進黨“臺獨”政權時期,美方更是反覆表明不支援“臺獨”,反對“臺獨”,歡迎兩岸和解,希望臺海和平。以上類似的政策立場,今天正在北京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與胡錦濤主席共同會見中外記者時,也再次予以重申。當然,這些都是中美兩個邦交國美方必須認知與恪守的。但也可以看出,即使未放棄“以臺制華”阻撓兩岸統一的美國,在鐵的事實面前,也不得不承認“兩岸一中”,恪守“一中”。同時十分清楚的認識到十三億中國人絕不會允許臺灣“獨立”,也絕不能容忍兩岸長期分裂。筆者認為,島內深層意識的主流民意,具有高度集中,並十分明確地顯現于“臺獨”最猖獗的時期,那種反分裂、反“臺獨”、謀求和平、反對戰爭的共同意志。從多年來的民調數據顯示,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在不同時期均有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至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民意支援。在即將碰到政治瓶頸之時,兩岸當局對於在“臺獨”最猖獗,兩岸瀕臨戰爭時期所涌現、匯集,並具重大力量的民意,及多年來民意對和平的嚮往的種種現象,應作深刻的剖析及縝密的思考,得出的結論以作為果斷開啟政治對話的基礎條件之一。

  

  在臺灣方面,馬英九當局可以梳理出兩岸必須思考政治對話,日後也必然會有政治談判的諸多理由,讓臺灣民眾了解,以爭取更廣泛的支援,可以準備好提出各種對臺灣有利的條件交付民眾討論,以逐步達成共識,可以擺出兩岸儘快進行政治對話,爭取早日簽署和平協議,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對臺灣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將極為有利,不僅利大於弊,而且百利無一害的事實,讓島內民眾安心。作為島內執政黨的國民黨和臺灣地區的最高領導人馬英九,都應善盡職能,積極作為,負起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

  兩岸問題純屬是兩岸中國人的家務事。趙春山認為“兩岸問題是國際化的問題”是完全錯誤的。雖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地球村時代,局部問題,尤其是臺灣問題對國際確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應,兩岸之間是戰是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對世界都有重大影響是絕對的。但這並不是所謂的“國際化問題”,而是實實在在的“兩岸問題”。家務事不能讓外人插手,解決臺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絕不容許任何外國勢力干涉,兩岸中國人以自己的智慧解決自己的家務事。

  對於目前發展中的兩岸關係,筆者認為應是有喜有憂,但不是憂喜參半,而是喜多於憂,喜中有憂。喜的是兩岸六十年來的僵局徹底打破,“三通”基本實現,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交流合作勢頭強勁。筆者更堅信邪不勝正,任何違逆兩岸關係從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勢力阻擋不了這一歷史的必然,這是值得欣慰與期待的。憂慮的是,歷史遺留的和新出現的問題甚為複雜。親情的呼喚和經濟的實惠還不足於徹底解開由於意識形態差異的心結和癥結。同時,外部勢力的干擾仍為嚴重。在此關鍵時期,臺灣當局若缺乏智慧與魄力,不能十分明確地表述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不能重申“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領土”,不能確立統一為兩岸的終極目標,處在這百年來最為有利的大環境中和幸逢難得的歷史機遇之時,沒能鞏固政治互信,將仍然會在模糊中折騰。這説明兩岸對“一個中國”的認知,仍在六十年前的原點,更不如九十年代制定“國統綱領”,及達成“九二共識”時期。筆者之所以一再強調臺灣當局必須對“一個中國”再次作明確的宣示,原因在於陳水扁時期已終止了“國統會”和“國統綱領”。李扁二十年來的倒行逆施,在臺灣島內,“一個中國”原則被挑釁,概念被模糊,民眾意識不僅被沖淡,而且被“獨”化。島內的“獨”霧陰霾尚未散盡,不僅以民進黨為主體的“臺獨”勢力“逢中必反”,甚至認同“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某些政客學者亦談“統”色變。這些完全是由於受嚴重扭曲的心態所導致的怪異現象。也導致一些人完全明確“臺獨”是死路、兩岸統一在於必然卻無所適從,裹足不前。所以説,必須進行一次突破政治瓶頸的攻堅戰,這樣才能消除心魔、凈化意識、明確方向,兩岸關係的美好願景才能實現。

  新形勢産生的新問題顯而易見地擺在眼前,不正視現實、模糊地表述“一個中國”已不適時宜;只談經濟不談政治已不適應形勢發展;只謀取經濟利益,不解決政治難題不能鞏固既有成果和發展更大成果;只談和平不談統一不能建立真正的政治互信。因為,企圖以和平的手段達到兩岸長期分裂的這一勢力是存在的,“臺獨”死灰複燃的可能性及“臺獨”的隱患均沒有消除。有志於為兩岸人民謀幸福,為炎黃子孫開太平的國民黨,應毫不含糊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同打好這一場必須面對的突破政治瓶頸的攻堅戰。(作者:董拔萃,菲律賓和統會秘書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