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視點:中華民族展智慧 兩岸再開交流花

時間:2009-11-23 08:06   來源:台灣網

  臺灣將爭取明年6月前,開放陸生來臺及承認大陸學歷,初期承認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九八五工程”為主的41所大陸頂尖大學,將吸引更多臺灣優秀學子去唸書。(圖片來源:新華網)

 

  上周,是兩岸交流之花盛開的一週。兩岸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MOU)完成簽署,兩岸經貿關係進入開大門、走大路的時代,但真正的挑戰也將接踵而至;在臺北舉行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以其“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的高度吸引著各界的關注;臺當局宣佈開放陸生來臺並採認大陸學歷,被島內媒體稱為“兩岸高教圍墻倒,春天近了”;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率“文化教育交流團”赴臺灣參訪。兩岸人民再次以中華民族的智慧,切實推動著兩岸關係的發展。

  MOU完成簽署

  兩岸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MOU)16日完成簽署,在新加坡掛牌的摩臺指期貨立即受到激勵大漲4%,17日早臺股一開盤也呈現積極效應,可見島內各界對這項兩岸金融合作進展均抱持樂觀態度。

  臺灣《經濟日報》17日社論指出,兩岸MOU的形式及效益超越一般MOU,具有多元重大意義,它不僅打開兩岸金融業的往來通道、兼為市場開放定調,併為兩岸互動開啟第三條路,更為其後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協商創造新機,讓兩岸經貿關係進入開大門、走大路的時代,但真正的挑戰也將接踵而至。

  臺灣《聯合晚報》17日社論指出,MOU的敲定也為ECFA完成了鋪底工程,使兩岸經貿合作的願景更加具體化及形象化。如今兩岸已儼然渠成,就等待閘門一開,雙方資金即可跨海流通了。臺灣《蘋果日報》17日蘋論也説,MOU是ECFA的前哨站,兩岸這次快馬加鞭通過MOU,看起來這是個好的開始。
  
  日本《新華僑報》18日刊文説,比兩岸簽署MOU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在這次簽約過程中,兩岸再次展現出中華民族的智慧,用切實的行動推動著兩岸關係的發展。

  “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引關注

  11月15日在臺北閉幕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被臺灣媒體評價為“不再流於表態式的發言,而是針對雙方歧見,各自提出解決辦法和思路”;即使在其落幕後的上周,依然吸引著島內輿論的關注。

  臺灣《旺報》16日評論指出,本次研討會的最大意義在於:兩岸即使仍存在許多重大分歧,但我們已經站在一起,進行坦誠的交流對話;誠如大陸團長鄭必堅所説,“我們一起辦了一件大事情”,其開創性意義將載入史冊。

  《聯合報》16日的社論也引用鄭必堅的話“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指出,我們對這次充滿“歧見”、但眼界與思路皆已相對開闊的兩岸研討會表示高度肯定,亦對下一甲子的兩岸關係可望有更加開闊的眼界、境界、思路、出路,寄以高度期待。

  兩岸高教圍墻倒

  上周,臺“教育部”規劃明年6月前開放陸生來臺及採認大陸學歷。臺灣《中華日報》20日社論表示,兩岸學生交流可紓解臺灣部分大學招生人數不足的壓力,更是兩岸增進相互了解的最好渠道。開放陸生來臺及採認大陸學歷“千呼萬喚始出來”,其恢宏的效益應是可以期待的。

  針對民進黨揚言反對到底,《聯合報》18日社論指出,綠營及“獨”派強烈反對承認臺生在大陸的學歷,乃至反對臺生回臺灣出任公職,是封閉短視的心態。臺灣學生必須走向大陸、走向世界,綠營的謬論不可禁錮他們,何況也禁錮不了。

  與此同時,另一件兩岸文教交流的活動在島內展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在希率“文化教育交流團”赴臺灣參訪,他在臺北接受香港中評社專訪時表示,中華文化一直在兩岸之間居於主導地位,也始終是保持兩岸密切聯繫的紐帶,所以加強文教交流,在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以及全方位的交流上,具有促進與推動的正面意義。

  呂秀蓮訪陸?火花稍縱即逝

  上周,還有一件與民進黨有關的事件也頗受關注。臺灣政壇日前傳出呂秀蓮訪大陸消息,民進黨趕忙“道德”勸説,深綠更是急得跳腳,深怕呂秀蓮一去不復返;逼得呂秀蓮不得不出面“消毒”自證“清白”,稱“訪陸行程八字還沒一撇”。

  《聯合報》17日評論對此指出,民進黨喊了許久的“兩岸路線大辯論”,遇到選舉就停擺;呂秀蓮訪陸激起一點火花,也稍縱即逝。未來兩岸不再是粗糙的政治對抗,而是精緻的經貿競合,對這樣的大勢,民進黨有什麼好理由阻擋?年底選後是兩岸融冰的契機,民進黨和深綠“獨”派應該放手,祝福秀蓮安心登陸吧!(趙靜)                       更多七日視點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