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趙春山:兩岸牽手 先耐得住寂寞

2009-11-26 14:15: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25日刊發臺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趙春山的評論文章《兩岸牽手 先耐得住寂寞》,文章摘錄如下: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日前撰文表示:兩岸發展關係應“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適當地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時機解決。我佩服他敏銳的觀察力,認為他已選擇了一個適當的時機,把當前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做了客觀而理性的描述。

  兩岸分治經過一個甲子,一些原本屬於常態的現象,現在竟然成了變態;而一些被認為不正常的事務,最後竟然也因大家習以為常,變得理所當然起來。例如,中國人處理複雜的問題,一向講求循序漸進,所謂事緩則圓畢竟有它的道理。現在兩岸都在強調互信,互信不但要表達善意,也必須具有誠意;不但要“聽其言”,更必須要“觀其行”。最重要的是,要體諒對方,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

  我們期望兩岸和平對話能為兩岸和平發展開創新局,也期望條件成熟時,兩岸能夠透過和平談判,達成雙方主張的和平協議;更希望借由和平協議,最後能夠産生一個為兩岸人民共同接受的政治安排。但是整個過程誠如章念馳所説,是個漫長的階段;因為“撫平歷史傷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建立新的相互認同,也不是立即奏效。”

  如果臺灣利用這個過程來創造所謂“和平分裂”的條件,大陸當然不會接受;然而,大陸如果借此過程強行推銷“一國兩制”,臺灣人民也不會接受。此外,大陸如果借兩岸和解對外施壓,影響臺灣用以自我防衛的對外軍購,則臺灣面臨內外交逼的困境下,更不可能因背負簽訂城下之盟的惡名,而與對岸進行和平對話。

  兩岸目前之所以無法侈談統一,主要因為雙方存在嚴重的制度性差異。例如,章所長在評論馬英九個人的角色時,顯然高估了他在臺灣擁有的政治權力。

  無論如何,對一年多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我們沒有悲觀的理由。我們從大陸30年的改革開放成就,看到了隨之而生的強烈自信,中國人似乎為此找到了失落已久了民族自尊;大陸因自信而對臺灣展現的善意,也緩和了臺灣人民在民進黨執政時的“去中國化”政策而對大陸産生的敵意。

  我們希望,在和平發展的氣候下,持續兩岸良性互動的關係。馬英九當局執政不到兩年,臺灣內部還有許多難題需要解決;大陸雖已“和平崛起”,但距離建立一個和諧社會,恐怕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因此,雙方都應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努力“存同化異”,而不是“棄同持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