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蔡宏明:兩岸政治對話 應有互信氛圍

2009-10-27 11:12:00
來源:
字號

  臺灣前“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師大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蔡宏明今天在臺灣《旺報》發表文章説,由於和平協議涉及問題的複雜性,兩岸和平協議的達成勢必得經歷一漫長的過程,而如何從兩岸互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有意義的對話互動,則是不可或缺的過程。全文摘要如下: 

  建立支援架構面對結構障礙 

  就和平協議所面對的結構性障礙而言,其前景與發展除了決定於兩岸領導人的政治意願之外,兩岸當前互動過程中所存在政治障礙,邁向和平協議所必須面對敏感性議題,兩岸各自內部政經情勢,以及兩岸與主要大國或區域集團互動和區域安全因素等,都是邁向和平協議必須面對的課題。 

  面對上述結構性障礙,兩岸唯有逐步建立和平協議所需要支援架構,不斷形成有意義解決敏感性議題的務實策略與新思維,進而建立足以形成“政治對話氛圍的互信基礎”,才有利於未來和平協議對話之啟動。 

  就和平協議的支援架構而言,兩岸兩會到目前所簽署的9個協議,以及協商中的金融監理備忘錄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等,均有助於促進兩岸經貿正常化,進而作為兩岸關係正常化的基礎。 

  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兩岸經貿正常化的各種協議固然可以作為兩岸累積互信的基礎,但是各項協議執行過程中,若因政治因素而受到干擾或人為的扭曲,則不但將對擴大經貿正常化之前景,造成負面影響,也可能增加臺灣內部對兩岸政治對話或和平協議的不信任感,值得兩岸注意。 

  兩岸各自均需建立內部共識 

  此外,兩岸經貿正常化過程中,若無法兼顧臺灣基層民眾、弱勢産業與族群的實際利益,則未來臺灣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現象,也會造成社會弱勢族群對兩岸經濟交流的反感。 

  就“建立共識”而言,除臺灣內部之外,兩岸也必須各自建立對敏感問題的內部共識。因為目前兩岸對於如何定位“中華民國”,臺灣國際空間、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兩岸政治意識形態對立問題等敏感問題,不但大陸內部未建立共識,臺灣內部更因為這些問題的爭議,而影響兩岸在低政治問題上的協議,這些問題共識的建立,除了兩岸應確立其發展目標外,更應從對方政治、社會、文化與意識型態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選項。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兩岸關係之深化與兩岸內部之發展,都讓兩岸愈來愈難擺脫政治議題,也必須開始思考如何解決敏感問題之策略選項。 

  整合朝野智庫力量共謀和平發展之路 

  對此,臺灣應對兩岸政治關係、政治意識形態對立、“中華民國”地位、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問題,思考並提出有利之主張。朝野智庫需就兩岸和平議題進行研究,共同探討兩岸邁向和平協議應解決與協商之議題,方能鋪陳兩岸邁向和平協議之可行路徑。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