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家泉: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拖刀計

2009-10-26 09:54:00
來源:
字號

  李家泉25日在香港中評社刊文説,長時間來,我有一個困惑不解的難題:民進黨明知“臺獨”不可能實現,而為什麼卻長期抱著不放,以之與國民黨特別是大陸對抗?最近有一位朋友轉來民進黨知名新秀梁文傑不久前在臺灣“新社會雙月刊”發表的有關“統”和“獨”的一篇文章,回答了我的這個問題。全文摘要如下:

  (一)“拖刀計”的基本內涵

  我與梁文傑先生見過面,大概是四年多以前,算是小範圍的深談,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不見,忽然見到一位朋友給我送來他的這篇文章,一口氣就讀完了。他的文章就像他的談吐一樣,條理清楚,言之有物,對人也彬彬有禮。然而對於他的觀點,我卻不敢茍同,並且認為是相當有害的。

  梁先生很欣賞李登輝一手主導的“國統綱領”,認為這個綱領,“就是把兩岸統一推遲到遙遠的未來”。他也很欣賞民進黨于1999年炮製的“臺灣前途決議文”,把臺灣定位為“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從而為後來民進黨的“借殼下蛋”策略預留了空間。其實據我所知,這個“臺灣前途決議文”是梁先生親自參加起草的。

  梁先生在文章中説,李登輝路線和“臺灣前途決議文”的戰略構想是:“大陸不可能容許臺灣宣佈獨立,但對臺灣企圖保持現狀或拒不統一卻無計可施”。這樣“拖”下去,就能保住現狀,而“只要臺灣獨立現狀維持得夠久”,那末,一方面“或可打破中國非大一統不可的迷思”,一方面“則臺灣人的獨立意識也將發展至牢不可破的地步”。這就是,我在本文標題上講到的“拖刀計”,重點是一個“拖”字,寄望于拖久必有“變”,拖到把“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梁先生在列舉了許多拖久必變的事例後,並帶著頗有把握的語氣説:“只要有耐心,時間其實是站在臺灣這一邊的。只要沒有強制性的大中國教育,絕大多數人都希望保有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如果我們能把臺灣現狀再保持幾十年,誰還會贊成統一,中國又還有什麼動力推動統一?”

  (二)“拖刀計”不可能行得通

  梁先生這一招,對民進黨來説自然是“妙招”,實在不愧為民進黨內難得的“新秀”,但對兩岸絕大多數愛國者來説,不僅是“餿招”,而且是“毒招”,危害太大了!

  我從一些報刊資料上看到,梁先生工作上的指導老師是臺灣著名的“臺獨理論大師”林濁水先生,並且也注意到林先生最近的一些講話和文章,我佩服他們兩位師生的聰敏智慧,與民進黨內的許多人有不同之處。但我也有一點小小的看法和建議,就是總覺得他們的視野和格局太小,站得不是太高。如果僅從臺灣這塊地方出發,不能説他們完全不對,但臺灣問題畢竟是中國問題的一個部分,也是影響到亞洲安全的一個重要問題,大陸一直將之視為國家的核心利益,永遠都不可能放棄臺灣,他們的想法行得通嗎?而如果他們能站得高一點,視野放遠一點,把臺灣問題放在整個中國的格局來考慮,放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問題上來考慮,並且把歷史問題、現實問題與未來的發展趨勢聯繫起來考慮,會不會有所不同?

  (三)值得商榷的幾個問題

  我個人看了梁先生的文章之後,十分感謝梁先生對大陸的提醒,這就是必須警惕兩岸分裂現狀的長期化和固定化。同時也有以下四個問題請教:

  一是,臺灣是不是一定要從大陸分裂出去?這對臺灣究竟有什麼好處?而且臺灣堅持鬧分裂,會對臺灣、對兩岸、對東亞有什麼樣的嚴重後果?説“時間其實是站在臺灣這一邊”,是不是太“一廂情願”?

  二是,如要保有臺灣現有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是不是就一定要使兩岸分裂、臺灣走“獨立”道路?難道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就一定無法實現臺灣朋友們所希望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

  三是,如果像梁先生文章中所説,使臺灣目前這種不統、不“獨”、不和的現狀“維持得夠久”,那會是什麼局面?是不是會使臺灣長期“懸在空中、不上不下、不死不活、淩遲待處”?這不是硬要臺灣民眾“受活罪”?臺灣人民何辜?而且這樣的狀況有無可能維持下去?

  四是,兩岸本來是一家人,難道統“獨”之爭就一定不可調和?我個人認為,統派的愛國主義思想,主要是一百多年來外國侵略者逼出來的。即使是現在,一些外國反華勢力戰略上所需要的“以臺制中”,也不過是歷史上傳統的“以華制華”政策的翻版。“獨派”的分裂主義思潮,主要起源於歷史上的“馬關割臺”、“二二八事件”等,而這些後來競都被扭曲成“外省人出賣臺灣”、“中國人欺侮臺灣人”,這是不符合歷史真相和事實的。而不幸的是,後來這卻一直成了民進黨“仇共反中”的語言工具。

  統派和“獨”派,兩者都是在內外多種錯縱複雜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應該是可以通過長期的思想交流和溝通來逐步解決的。

  總之,我個人認為,目前兩岸除了經濟上通商、通郵、通航的“大三通”外,還必須加上一個“大通”,這就是“通思想”,如果思想上不通,感情上不通,其他再多的“通”也還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希望兩岸人民、兩岸學界、兩岸教界、兩岸政界、兩岸政黨,不分藍綠,不分朝野,各行各業,都能多作思想方面的溝通,以“化干戈為玉帛,化對抗為對話,化相互惡鬥為友好合作”。如是則兩岸人民幸甚!中華民族幸甚!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