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兩岸藝術各擅其長 應相互學習

時間:2009-10-22 10:58   來源:台灣網

  兩岸關係除了經貿交流,文化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項。臺“總統府資政”、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接受香港中評社專訪時表示,兩岸分隔60年各有不同境遇,大陸發揚傳統藝術超過臺灣,現代藝術則是臺灣較擅長,但無論如何,兩岸交流應多交流,互相學習,努力詮釋,藉以得到世界藝術的認可。  

  漢寶德表示,文化有廣義與狹義的解釋。廣義的文化,是指傳統文化加上家、孝,以及忠實、忠勤的觀念。狹義的文化就是指藝術,包括古建築。 

  有人認為,臺北故宮文物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北京故宮建築是骨幹。對此,漢寶德曾經親自參觀北京故宮保存文物的倉庫,發現北京故宮實際收藏的數量比臺北故宮還多,而且品質相去不遠。 
 
  他表示,外界會有誤解,一是臺北故宮長期宣導,吸引海外人士來臺研究中華文化,較有知名度,“名品”較多,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二是大家到北京故宮,常常只看建築宮殿,廂房展示的文物卻沒人要看,展示面積小、參觀動線不佳,都是問題,因此有臺灣學者建議大陸另外蓋一個博物館,展示北京故宮的文物。  

  馬英九希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漢寶德認為,文化若要當成産業,就必須大眾化,文化層級就不會太高,因為文化藝術是一個金字塔,愈高級的東西愈少人懂,即“曲高和寡”。因此文化與文創産業,應該加以區隔。因此,他建議臺灣若要發展文創産業,最重要的就是電影與電視,多發展一些高度吸引的節目與影片,而非藝術電影。

  至於兩岸學歷互相認證,開放陸生來臺就學,甚至兩岸學生互相交流、唸書,漢寶德也贊成,但開放後是否會真能夠促成交流?他表示,大陸一流的學生若能考上北大、清華,或者能留學美國念哈佛等名校,那何要到臺灣來留學?因此臺灣的學校應力爭上游,建立聲望,才能吸引大陸一流的學生來臺就學。(漢寶德 臺灣知名的藝術、教育學者)

相關連結:

  漢寶德,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臺南工學院建築系(現成功大學)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建築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臺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臺“國策顧問”。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