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趙念渝: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2009-10-20 09:52:00
來源:
字號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臺灣研究會理事趙念渝今日在華廣網刊登題為“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國共互電解讀”一文。全文摘要如下:

  金秋十月,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召開了第18次全體代表大會,引起島內外各界廣泛關注。中共中央也給國民黨18全會發去了賀電,全文159字,言簡意賅,內涵豐富。國民黨隨即致電中共中央,表示謝忱,全文67字,同樣意味深長。隨後,胡錦濤總書記又分別致電連戰和吳伯雄,祝賀連吳續任和榮任國民黨“榮譽主席”。兩相對照,撫今追昔,回顧2005年來國共兩黨的多次交流和溝通,筆者深有感觸。

  第一,繼續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2005年4月,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訪問大陸。這是60年來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首次會談,基於兩黨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承諾和對人民利益的關切,胡總書記與連主席共同發佈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聲明。在致連戰續任國民黨榮譽主席的賀電中,胡錦濤總書記特別強調指出,“2005年,先生率中國國民黨代表團訪問大陸,兩黨達成併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為兩岸關係明確了方向,奠定了基礎”。連戰在隨後的謝電中也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順乎兩岸主流民意,合乎民族整體利益,已成國共兩黨共識,並且獲致重要成效”。4年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這一提法已經深入兩岸民心,已經成為兩岸人民的共識,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由此可見,兩岸需要“在和平中堅持發展,在發展中維護和平”,兩岸關係進入了“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因此,繼續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性意義。

  第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既有政治基礎

  兩岸之所以能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的一個最重要的政治基礎就是雙方都認識到必須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是命運共同體,兩岸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家園。事實證明,對兩岸關係健康發展最具破壞力的就是“臺獨”。陳水扁執政8年,不斷挑戰兩岸關係的底線,推行形形色色的“臺獨”政策,要把臺灣從中華民族的命運共同體中割裂出去,致使兩岸關係瀕臨戰爭的邊緣。2008年臺灣政黨輪替,陳水扁鋃鐺入獄,説明陳水扁的“臺獨”政策在臺灣民眾那裏是通不過的。一年多來,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既有政治基礎上,兩岸關係得到了健康的、迅速的發展,兩岸民眾交流得到了極大的深化,無論是在大陸的震災、還是臺灣的水災中,兩岸相互幫助,充分體現了兩岸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事實證明,“一個中國”是兩岸必須堅持的共識,無論什麼形式的“臺獨”,都是對兩岸和平發展的根本性的破壞,世界上沒有任何勢力可以把大陸和臺灣割裂,任何分裂大陸和臺灣的企圖必將遭到兩岸人民的共同抗擊。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可以有不同的內涵、不同的認識和不同的成果,但無論在什麼樣的歷史發展階段,只能有一個政治共識,那就是必須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違背這一歷史共識,就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第三,深化互信,加強交流,擴大共識,不斷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國民黨在致中共中央的謝電中指出:“至盼雙方共同努力,增強互信,共創雙贏,為兩岸人民謀幸福,為炎黃子孫開太平”。用詞雖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加強交流,擴大共識”是“深化互信”或者説“增強互信”的基礎。交流有三要素:真誠,雙向和互利。“真誠”就是需要相互的尊重,要有誠意,切忌利用一方的誠意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如陳菊的大陸之行;“雙向”就是你來我往,降低各自的門檻,方便雙方人員的來往;“互利”就是雙贏,大陸對臺商臺資可以説是立體式的開放,臺灣也應該對陸商陸資敞開大門。只有在平等互利的全方位的交往交流中,雙方才能加深互相理解,逐漸建立互信,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因此,兩岸的和平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階段,兩岸要共同精心呵護這一歷史階段的穩定和發展,目標就是“不斷增進兩岸同袍福祉,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或者説“為兩岸人民謀幸福,為炎黃子孫開太平”。

  有道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岸關係走到今天實屬不易,筆者以為,只要兩岸落實雙方電文內容,兩岸的明天必將更美好。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