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董拔萃:恪守“一個中國” 構建和諧僑社

2009-10-15 11:19:00
來源:
字號

  七月二十四日,《世界日報》轉載一則題為“兩岸僑務休兵,僑社將合辦傳統慶典”的“中央社臺北二十三日電”的消息。二十五日《商報》也轉載了《兩岸僑務休兵,胡馬相呼應》的署名文章。以上的報道和文章,大部分內容均引述臺灣地區“僑委會副委員長”任弘接受媒體採訪時的有關談話。其中談到“現今海外僑社活動常會邀請兩岸官員到場,目前親大陸和親臺僑社正考慮在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共同舉辦慶祝活動。”筆者認為,在兩岸關係開始進入和平發展軌道的新形勢下,海外之政治理念不同的僑團實現大和解,進行大交流,爭取大融合,適應形勢,順應時代,為兩岸關係深入發展營造良好外部大環境,是海外僑胞無可推卸的責任。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考慮共同舉辦在春節、中秋節的慶祝活動,以利溝通,增進了解,達到“聚同化異”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隨著兩岸關係的積極變化,海外僑務也被推到重要的位置。胡錦濤總書記五月二十六日與國民黨吳伯雄主席會晤時共同認為,兩岸在涉外事務中應避免不必要的內耗,以增進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中國僑聯主席六月上旬訪問臺灣時表示,兩岸僑胞只要贊成“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應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團結起來;臺辦主任王毅六月十八日在美國僑界提出,不僅要做到求同存異,更要爭取“聚同化異”。臺灣方面,馬英九先生六月一日“出訪”薩爾瓦多與隨行記者茶敘時認為,兩岸除了“外交休兵”,兩岸僑務也要“休兵”,沒必要在別人國土上爭鬥、對立,臺灣“僑委會副委員長”任弘具體地提到了“兩邊僑社合辦傳統慶典”。筆者認為,避免內耗,增進民族的整體利益;團結起來,共同振興中華;以和解、合作取代爭鬥、對立,這都是絕大多數僑胞的願望。無論是合辦傳統慶典,或是兩邊僑社各自的活動,只要不造成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也理應相互來往,相互捧場,營造僑界團結和諧的良好氣氛。

  如何做到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避免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呢?筆者認為,諸如在菲律賓的兩岸僑團,首先必須恪守菲國政府的“一中”國策,明確“中國大陸設立的是大使館、總領館等官方機構,而臺灣方面設立的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等民間機構”,在此客觀現實中謹守原則、把握分寸。馬英九當局在強調要“外交休兵”、“僑務休兵”之時,對此必須有正確的倡導;值得一提的是,馬英九先生在較早前的一次記者會中,對有些臺北駐外代表自謂為“大使”提出批評,認為“這樣的膨風就不好”。能這樣地正視現實和務實態度,是值得肯定的,對於兩岸僑界的和解與和諧必有積極的作用。

  一年多來,兩岸關係發展,經貿方面的成果顯著,在湖南長沙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首次側重於文教方面交流合作的研討,這是由經貿互惠互利的交流合作推展到中華文化認同與交融的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只要有中華文化的認同,即必然能昇華至中華民族的認同,也必然會思考和衡量兩岸統一或分裂對民族整體利益並及自身利益的絕對利害關係。文化,所指的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亦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兩岸同胞有了中華文化的認同,便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有助於縮小意識形態的差異,就目前的兩岸關係而言,即有助於解決被視為瓶頸的歷史遺留下來的癥結問題。中國僑聯主席林兆樞在“二零零七兩岸僑聯和平與發展”論壇作主題演講時提到:“中國數千年來提倡的核心觀念是‘仁’與‘和’,‘仁’是人際關係的價值核心,‘和’是社會與政治的價值核心。”筆者認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始終不渝追求的“和平統一”事業,也正是“仁”與“和”核心觀念之具體表現。只有國家完全統一、民族高度凝聚,才能同心協力構建和諧社會,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和民族長遠福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慶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假如于意識形態差異、政治理念不同的海外僑團,首先能在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一個中國的大原則下走到一起,共同舉辦慶祝活動,這是令人欣喜的“聚同”。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