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章念馳:兩岸和平發展期需要倍加呵護

2009-07-08 11:33:00
來源:
字號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兩岸關係問題專家章念馳在《中國評論》月刊七月號發表專文表示,胡錦濤主席的新兩岸關係論述已完整構成,為和平發展新時代勾勒了一幅藍圖:即經濟上以建立更緊密經濟合作機制為平臺,政治上構築起兩岸和平協定為方向,在文化、外交、軍事各方面逐步建立起互信機制,逐漸構築起“一個中國”的認同,兩岸共同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而“和平發展期”是“和平統一期”前的一個長長的歷史過渡期,是培植兩岸新的情感和新的認同的歷史階段,是建立胡錦濤所提倡的“共同開創”、“共同享有”、“共同家園”、“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過程,這過程也可以説是兩岸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的過程。在這個新的長長的歷史階段,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我們的任務是建立新的認同,培養新的感情,而還不是完成統一。要緊緊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趁勢而上,讓臺灣人民感到兩岸和平發展對他們有利,符合他們利益,構築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因此,“需要倍加呵護的和平發展期”。文章摘錄如下:

  一個悄然來到的歷史新時期

  去年臺灣“322大選”塵埃落定之刻,也是揭開了兩岸關係一個新時代之日。它宣告了一個舊的兩岸關係時代的結束,一個新的“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時代的開始;兩岸關係內涵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具有許多新的特點與症狀,需要我們去順應,去呵護。

  其實這新歷史時期到來是有跡可循的,從2006年島內縣市長選舉,國民黨掌控了四分之三優勢;2008年初“立委選舉”,國民黨又獲四分之三優勢,陳水扁政權的敗兆已暴露無遺。再往前追溯,百萬“紅衫軍”罷扁運動,已宣告民進黨政權已由盛而衰,民眾對這條極“獨”路線已顯不耐。2004年的“319槍擊事件”,只是“臺獨”勢力不擇手段地給自己打了一劑強心針,勉強維持了政權。“臺獨”勢力這麼快的由盛而衰,是罕見的,臺灣再次政黨輪替是必然的。一些了解臺情的人士,早就在問馬英九和我們自己同一個問題——你們準備好了嗎?

  在2008年“立委選舉”和“總統大選”中,大陸因素——強烈要求改善兩岸關係和實現“三通”——第一次成了選民的選擇,開始影響選情。民眾要求兩岸實現和平發展,這個“國共共識”,也成了馬英九競選的訴求。他對民眾許諾,他的當選將實現“三通”和結束兩岸對抗。最後選民選擇了馬英九,陳水扁喪失政權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貪瀆,而是他所代表的時代的壽終正寢。

  兩岸的一個新時期——或可稱為一個新時代悄然而至了,只是硝煙讓我們的眼光暫時喪失了政治敏感。 

  新舊兩時期的區別

  兩岸關係可以説經歷了兩個時期。從1949年大陸解放,蔣政權退踞臺灣,到2008年國民黨在臺重新執政,這六十年的兩岸關係是一種隔絕、敵對、對抗的關係;它的前四十年是兩蔣統治,後二十年是李登輝陳水扁統治。前一時期相互指責為“匪”,採取“漢賊不兩立”做法,“老死不相往來”,人為將臺灣與祖國大陸隔絕;後一時期則採取“去中國化”政策,將兩岸關係漸漸變為“一中一台”或“一邊一國”關係,將“反共”變為“反中”,對大陸採取“戒急用忍”政策。這六十年中,兩岸基本沒有正常往來,經濟、文化、政治關係極其脆弱,雙方充滿敵意,衝突不斷,互不信任,雖然沒有發生全面軍事衝突,始終保持著“和平”,但對抗不斷,可稱“和平對抗期”。

  這樣的環境,造成“恐共”、“仇共”、“反中”、“拒中”、“自保”、“自立”等等意識就不奇怪了,由此造成“臺灣意識”——“臺灣主體意識”——“臺獨意識”也更不奇怪了。直至“臺獨”黨登上執政舞臺,用“愛臺”、“正名”、“公投”、“修憲制憲”、“去中國化”……將兩岸推到戰爭邊緣。但民進黨低估了大陸廣大民眾追求統一的頑強意志,低估了中國文化維護統一的生命力,低估了大陸人民反分裂的決心與能力,低估了改革開放對兩岸的影響力。而陳水扁之流的貪婪無德又過快地折損了“臺獨”的“正當性、理想性”,使兩岸關係主軸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追求兩岸的共同發展,追求兩岸的和平穩定,成了兩岸最大的公約數,於是“和平發展”取代了“分裂自保”,也終於促成了臺灣再次政黨輪替。

  馬英九主政後,他尊重“九二共識”,恢復了“兩會”商談,使人為阻隔了六十年的兩岸關係,實現了全面的歷史性的通航、通郵、通商,使兩岸的經濟、文化、人員交流全面展開;過去人們不敢想像的“臺灣遊”竟成了現實,“陸資登臺”,“赴臺求學”,也都將一一實現,兩岸藩籬一一在被拆除,交流的橋一一在被搭建,對話談判的機制一一在被建立;而“臺獨”挑起的各種“正名”、“修憲”、“公投”、“族群”、“統獨”、“省籍”、“去中國化”等等垃圾,如同暴雨驟風後的沙灘,被卷得無影無蹤。

  胡錦濤的新兩岸關係論述也已完整構成,他推出了許許多多過去沒有的溫柔舉措,他為和平發展新時代勾勒了一幅藍圖:即經濟上以建立更緊密經濟合作機制為平臺,政治上構築起兩岸和平協定為方向,在文化、外交、軍事各方面逐步建立起互信機制,逐漸構築起“一個中國”的認同,兩岸共同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

  新的“和平發展期”是以“三通”為起點,以廣泛交流為基礎,以更緊密的經貿合作為平臺,以和平協定為目標,以對話與談判為手段,逐步建立起兩岸新的認同。這與舊時期敵對、隔絕、封閉的兩岸關係迥然不同,是一種嶄新政治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的兩岸關係,是開放的兩岸關係。我們可以預見,它必將孕育出新的兩岸認同,因為什麼樣的環境一定會造就什麼樣的民意。因此我們稱這個歷史新時期叫“和平發展期”。

  “和平發展”的內涵與特點

  “和平發展期”是“和平統一期”前的一個長長的歷史過渡期,是培植兩岸新的情感和新的認同的歷史階段,是建立胡錦濤所提倡的“共同開創”、“共同享有”、“共同家園”、“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過程,這過程也可以説是兩岸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的過程。

  過去兩岸是在兩個軌道、兩種制度、兩個環境、兩種生活方式上行進,自然沒有共同語言,甚至會産生不同的國家認同與身份認同。但是進入“和平發展期”後,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機壓迫下,兩岸大大加快融合力度,迫使兩岸抱團取暖。於是兩岸民間的交流、政黨交流、“兩會”交流、“政府”交流空前熱絡,成為誰也離不開誰,誰也吃不掉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民族認同。這樣的環境下必然會産生一種新的民族主義,形成新的共同利益,新的共同價值,新的文化生態,新的文明秩序,只是這個過程會很長。這就是海協會前會長汪道涵指出的“共同締造論”。

  兩岸進入了這全新的歷史階段,但很多人還很不適應,兩岸鬥了六十年,尤其後二十年,總是“臺獨”挑釁,我們反擊,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如今忽然不鬥了,説要和平發展了,於是讓一些人不適應,反而無所適從了。有些人看到“惠臺”政策不斷出臺,而臺灣支援“臺獨”的比例不降反升,焦慮感叢生,怕“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怕民進黨再度執政“覆水難收”……對“和平發展期”的戰略意義缺乏應有認識。

  馬英九主政一年,正好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加上被陳水扁糟蹋八年後殘缺不全的島內政經,他的支援率一度大幅下降,光環大為暗淡,藍綠都有不滿之聲。他雖然沒有讓臺灣經濟“馬上好起來”,但他明智地讓兩岸關係好起來了,他説兩岸關係是一種特殊的關係,它的地位應高過對外關係,這為一個健康的兩岸關係與和平發展鋪平了道路。

  馬英九的表現雖不完全盡人意,但過半民眾認為要重選領導人的話,還是會選擇他。因為民進黨依然沒有改悔與覺醒,仍然只會伶牙俐齒地為反對而反對,民進黨成了陳水扁的人質,沒法轉型。形勢對“臺獨”越來越不利,民進黨的支援者和同情者,出現了極度焦慮,因此支援“臺獨”的比例反比民進黨執政期高,我們不要被這些表面現象所迷惑。

  當前是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期” 的第一年,發展趨勢總的來講是健康的,兩岸國共論壇與“兩會”制度化磋商都卓有成效,全面交流、全面合作成了這時代的主旋律,也成了新的兩岸關係的化學催化劑,讓兩岸關係與以往時代發生了質的變化。

  在這個新的長長的歷史階段,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我們的任務是建立新的認同,培養新的感情,而還不是完成統一。因此這個歷史時期還有許多不屬於統一的內涵,對此我們應概括承受,我們必須正視現實,這是我們必須跨越的歷史階段,任何盲目與急躁都是於事無補的。例如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儘管我們不喜歡,但又必須承認與接受這“和平發展期”中存在的階段;又如美國對臺軍售還不會停止,也是這個階段中的必然。這個歷史階段必須擁有雙贏、甚至多贏觀念,這一切將不以人們的喜好而改變。

  抓住機遇和迎接挑戰

  我們應清楚意識到我們遇到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要愛惜,要呵護,不能因為歷史的恩怨,不能因為綠營選民對我們的不理解,就喪失信心,懷疑“和平發展”方針的正確性,以對抗思維來處理兩岸可能出現的矛盾。我們要緊緊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趁勢而上,讓島內選民感到兩岸和平發展對他們有利,符合他們利益,構築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誰也離不開誰。因此在“放與收”和“予與取”的關係上,要抓住機遇,大開大闔,不要坐失時機,重蹈歷史覆轍。

  我們應清醒看到兩岸關係的基礎薄弱,“和平發展”會有曲折和反覆;涉臺工作中無小事,我們更應小心謹慎處理每一個關係,應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處理涉臺事務。兩岸一些深層政治關係問題,可以先研究起來,而不要輕易觸及,做好週全準備,統一好思想,否則很容易傷感情,引起關係全面倒退,而且這些問題也不是“和平發展期”應該解決的。從《中國評論》發表關於兩岸和平協議的討論看,雙方目前還有一定的認知差距,這需要時間來解決,要做到水到渠成。

  總之,“和平發展”開局的第一年,互動是良好的,進展是順泰的,形勢是喜人的,是六十年來未有之局面。我們在順境中要看到隱藏著的危機與問題,同樣,我們要在困難時看到光明與不失信心。歷史告訴我們,不管“臺獨”與西方反華勢力多麼不願見到兩岸統一,但我們正一步步走向融合,走向統一!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