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文生:民進黨人登陸的戒心和顧慮

2009-06-03 10:43:00
來源:
字號

  華夏經緯網今天刊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張文生的文章,針對陳菊、許添財等民進黨人士接連到大陸訪問一事發表看法,指出:似乎民進黨內的從政黨員正在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登陸潮”。

  文章摘錄如下,

  近來,隨著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訪問北京、上海之後,臺南市長許添財也公佈6月份訪問廈門的行程,一時之間,似乎民進黨內從政黨員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登陸潮”。

  與此同時,民進黨的政治人物紛紛要求民進黨中央改變對於黨籍縣市長登陸的限制,呂秀蓮、陳明文、李文忠、林濁水等人都開始炮轟黨中央。呂秀蓮認為,政治是“有機學”,“獨派”要認清事實,“不能再閉著眼睛了”。陳明文要求民進黨中央不能再唱高調,“何謂交流、何謂統戰,黨中央要立定態度!”民進黨前“立委”李文忠呼籲黨中央儘快展開大陸政策大辯論,否則以害怕、反對的方式面對中國大陸,民進黨永遠不會執政。在黨內政治人物的壓力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不得不要求黨內“中國事務小組”儘快修訂“黨公職赴中國交流注意要點”。

   自從2008年3月臺灣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兩岸交流突飛猛進,兩岸兩會達成了九項協議一項共識,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日益增多,兩岸直航航班也不斷增加,兩岸人民“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趨勢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形勢下不可阻擋的潮流。大部分民進黨政治人物在客觀形勢面前,從民意考慮、從選票考慮、從政績考慮,強烈要求民進黨中央改變對於黨籍公職登陸的重重限制。

   在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壓力下,民進黨開放黨公職人員登陸交流已是大勢所趨。但顯然,民進黨仍對開放黨公職人員與大陸的交流交往存有深深的顧慮和戒心。

   顧慮之一:島內“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反彈。

   陳菊登陸前後,均遭到島內“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反彈和批判,質疑陳菊“臺獨”立場的堅定性。“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反彈是對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的最大牽制。而蔡英文與民進黨歷史淵源不深,她最擔心的是民進黨在她手中出現分裂。可以預見,民進黨中央即使不得不開放黨公職登陸,也將從政治上作出種種限制,以安撫“臺獨基本教義派”,向“臺獨”意識形態作出某種形式的交代。對於民進黨籍公職人員個人來説,他們也擔心票源的流失,因此,不得不對“臺獨基本教義派”作出某種妥協。

   顧慮之二:與國民黨的政治區隔模糊化。

   “逢中必反”、把國民黨當局的大陸政策均打成“出賣主權”是民進黨自認為與國民黨作出區隔的主要標誌。民進黨開放黨公職登陸後,恐怕再也無法以“賣臺”來攻擊國民黨,也沒有理由指責國民黨公職人員登陸,對國民黨當局大陸政策的全面反對態度將不得不作出某種調整。而這樣的調整是否有利於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的區隔?是否能確實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援?是否反而讓國民黨得分?這是民進黨從島內政治的角度存有的顧慮。在未得確實獲得中間選民的支援前,民進黨將固守基本票源,這也決定了民進黨的調整是有限調整。

   顧慮之三:所謂大陸的“統戰陰謀”與“政治陷阱”。

   在民進黨人看來,大陸歡迎民進黨人士來大陸交流的目的是“政治統戰”;有人甚至認為,民進黨人一旦踏上大陸土地,就等同於承認“一個中國”。他們懷疑大陸與民進黨人士交流交往的誠意,擔心一旦登陸,將陷入大陸有意設置的“政治陷阱”。這種懷疑説明瞭民進黨對於大陸對臺政策的不了解,當然,“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基礎,但是就針對民進黨人士個人來説,大陸不會強加於人,不會有意去挑起政治爭端。

   因此,在上述顧慮和戒心下,即使民進黨不得不開放黨公職人員登陸交流,但也正如民進黨的政治轉型,不可能是一次徹底的、完全的轉變,而只是一種漸進的、量變式的調整。因為,民進黨受到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制約,無法做出具有關鍵性價值轉變的歷史性的調整。民進黨政治人物登陸將是有條件的、限制性的,相關的“注意要點”必將從身份、時機、議題等多方面對民進黨公職人員進行約束。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