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葉小文:兩岸共用一個偉大國家的榮耀

2009-04-07 15:3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在無錫開幕臺北閉幕。幾十個國家近千名與會者,同日從無錫經南京飛抵臺北。吳伯雄先生在閉幕致辭中感言,“去年這個時候,有人説,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有沒有可能跨越海峽共同主辦,開幕在大陸,閉幕在臺灣,我當時覺得不可能,難度很高。但由於過去一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使得原來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今天實現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去年7月4日兩岸開始包機直航,12月開始大三通,所以可以在無錫舉行開幕典禮後,從南京只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飛到臺北舉行閉幕典禮,這不只是距離的縮短,更表示彼此之間心跟心更加緊密。”

  心跟心更加緊密,就要交流溝通。不通則痛,痛乃不通,血脈、經絡不通則百病生焉。兩岸一家怎能阻隔?高山也好,大海也好,對情誼對血緣對傳統對文化對心靈,是隔不開的。老百姓講“走親戚”。親戚之間走多了,隔閡就淡了,親情就濃了,心也就通了。這走動中,包括兩岸的宗教交流。兩岸佛教界一直致力於“三通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現在好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出歷史性步伐,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繫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躍、共同利益之廣泛前所未有。兩岸佛教界趁勢而上,共辦國際論壇,廣邀世界賓朋,共用一個偉大國家的尊嚴和榮耀,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

  心跟心更加緊密,就要求同存異。求同應存異,和而不同。古人説“聲一無聽,色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只有一種聲音不會好聽,只有一個顏色沒有文采,只有一種味道難以果腹,只有一件物品難言好壞。存異需求同,以和為貴。兩岸之間可以先辦有共識的事,先説有共識的話。哪個話題好説,就多説。哪個話題不好説,就少説,或者放一放,以後再説。一家人總有能説到一起的話題吧?不説今天説明天,不説今人説古人,説孔夫子,説釋迦牟尼,總能説到一起。“臺獨”勢力叫囂“去中國化”,但他們無論如何去不掉中國文化的根、民族文化的魂。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水乳交融,是求同存異的一個好話題。

  心跟心更加緊密,就要“眾緣和合”。這是本屆論壇的主題,大家都心領神會。五指各有長短,只有不爭短長,屈指抱拳,才能積聚力量;只有相互依靠,“合十”祈福,才能皆大歡喜。佛陀拈花一笑,問弟子花是什麼香?是花瓣香、花粉香?不,是眾緣和合的香,這才是花香的源頭和真諦。世界佛教論壇閉幕,恰逢二十國集團倫敦金融峰會開幕。論壇主題“眾緣和合”,與峰會呼籲團結合作不謀而合。當前還未見底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大背景下發生的,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惟有加強溝通、相互支援、攜手合作,才能共克時艱、共謀振興、轉危為安。

  心跟心更加緊密,就要“以和為尚”。難怪僧人稱為“和尚”。兩岸“和尚”合辦論壇,給我們吹來一股和風,帶來一團和氣,讓我們都來“以和為尚”。 (作者葉小文,《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更多精彩評論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