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振廣:“臺獨”遭唾棄 兩岸步新軌

2008-04-24 12:44:00
來源:
字號

  進入2008年以來,隨著臺灣政局的變動,兩岸關係的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4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會見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時表示,在新的形勢下,將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合作,繼續推動兩岸週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磋商,繼續關心臺灣同胞福祉並切實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繼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所有這一切,預示著兩岸關係的一個歷史性機遇期即將到來。

  臺灣主流民意唾棄“臺獨”

  陳水扁執政8年裏,不斷操弄“臺獨”分裂動作,兩岸關係屢現波折,兩岸交流受到嚴重干擾,臺灣的經濟民生受到巨大影響。在今年1月臺灣“立委”選舉和3月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國民黨、馬英九大勝,民進黨大敗,“入聯公投”未能過關。通過這兩場選舉,臺灣人民用選票教訓了民進黨,“臺獨”勢力遭到臺灣主流民意的唾棄,受到沉重打擊。選舉結果明確宣告了“臺獨”活動已經過了猖獗期,進入衰敗期。臺灣政局的這一深刻變化必將對兩岸關係及臺海地區局勢産生轉折性的影響。

  民進黨慘敗 根在“臺獨”

  民進黨在2008年初的這兩場選舉中慘敗,一方面是由於臺灣經濟境況差,另一方面是由於民進黨的腐敗。陳水扁執政8年,臺灣人民已經深切感受到經濟民生問題、吃飽肚子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問題。而民進黨接連失敗的深層根源則是由於陳水扁搞“臺獨”。民進黨原本既無執政經驗,也缺乏施政能力,上臺後不思利用執政的機會發展臺灣經濟、改善民生,而是大肆操弄“獨統”、“族群”等意識形態議題。在施政無能,經濟低迷,貪腐橫行,民怨沸騰的情況下,陳水扁希望從推動“臺獨”中尋找出路,無異於飲鴆止渴,結果引發兩岸關係與美臺關係緊張,加劇了臺灣經濟衰退與社會動蕩。甚至在民進黨內部為了爭權奪利也採取“排藍民調”這樣的極端手段,導致民進黨思維單一僵化,內部矛盾加劇、鬥爭愈趨激烈,各派勢力相互傾軋、四分五裂,很早就露出敗相。陳水扁走深綠“臺獨”路線是引起所有這些問題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民進黨連續慘敗的主要根源。

  敗選後的民進黨雖然聲稱要進行政策路線大檢討,但目前人們看到的只是各個派系之間的爭權奪利,尚未對“臺獨”路線及其兩岸政策做出深刻的檢討和具有實質意義的調整。依靠深綠基本盤支援的民進黨,對其失敗的路線檢討仍然顧慮重重,欲説還羞。更有甚者,一些老牌頑固“臺獨”分子對民進黨主席這一職位躍躍欲試,意圖壓制黨內反省,繼續以深綠路線綁架、掌控民進黨。因此,對“臺獨”路線的檢討能否上升為民進黨內的主流意見,人們並不抱樂觀。

  兩岸關係形勢出現重大轉機

  民進黨選舉失敗、即將失去執政權,意味著“臺獨”的現實危險性在下降,臺海局勢將趨於穩定。自2005年以來,民進黨在臺灣縣市長選舉、“立委”選舉、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的接連失敗,行政資源大幅減少,未來民進黨利用行政資源搞“臺獨”的舞臺大大減小,能量也大大降低。

  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促進兩岸交流、反對“臺獨”的政策立場,在遏阻“臺獨”冒險、反對“法理臺獨”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民黨的勝利和馬英九的上臺將有助於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發展的軌道。

  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蕭萬長先生時提出的四個“繼續”,可以看作是對馬英九在競選期間和選後發表的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和發展兩岸關係主張的善意回應。兩岸關係中這種難得的良好環境與氣氛,預示著陳水扁推動“臺獨”導致兩岸關係緊張的狀態可望隨著民進黨的下臺而初步解除,兩岸關係將步入一個和平發展與共創雙贏的新階段。

  抓住機遇 共創雙贏

  胡錦濤總書記在與蕭萬長先生會見時指出,開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是兩岸關係發展中最有活力的因素,是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擴大兩岸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徑。在當今世界經濟競爭更為激烈的形勢下,兩岸同胞應該抓住難得機遇、共同應對挑戰、切實加強合作、努力共創雙贏,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胡總書記的這一表述指出了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重點和方向。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十分不樂觀,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世界糧食危機、石油漲價、通貨膨脹等一連串的問題是全球性的,在這種情況下謀求穩定島內政經局勢、振興臺灣經濟,對馬英九將是一大考驗。密切的經貿交流合作有助於臺海兩岸攜起手來共同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的嚴峻挑戰,實現兩岸雙贏。

  毋庸諱言,隨著兩岸關係的恢復與發展,將會有新的問題和困難出現,許多問題的解決也不會一蹴而就。只要雙方以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為依歸,在已有的基礎上以高度的善意和政治智慧處理兩岸關係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兩岸關係就能夠進入和平發展的軌道。

  (李振廣係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所長)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