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馬淑靜:臺灣經濟不振 執政當局才是禍首

2007-12-18 09:39:00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字號

  呂秀蓮不久之前表示,臺灣經濟不好都是大陸臺商害的。臺商將島內産業外移,導致失業增加,消費不振,是促使經濟衰退的主因,大家不能老是怪陳水扁與民進黨。呂“副座”一向語驚四座,她本人又對經濟所知有限,這一番話原本當真不得,但是呂女士所言與事實相去太遠,若不及時更正,造成錯誤認知,會為臺灣帶來更多更大的災難。

  有句通俗用語:讓數字説話。臺灣自2000年政權輪替之後,七年來經濟成長率平均只有3.8%,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每年出口平均還有8.9%的增長,憑心而論,這多數是臺商的貢獻。臺灣是一個極度仰賴出口貿易的經濟體系,1999年的出口為1237億美元,到了2006年成為2240億元。這1000億美元的增長60%是對大陸的出口,臺商赴大陸投資設廠,向臺灣大量購買設備,原材料、零組件、半成品,現在臺灣對大陸每年的出口多了600億美元,無可置疑的應歸功於臺商。臺灣對大陸以外地區的出口,七年來平均每年只增加了5.2%。臺灣當局嚴格限制大陸的各類進口,多年來臺灣與大陸的貿易都出現鉅額出超,累計有3000億美元以上。臺灣有27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主要是因此而得來。外需的擴展是臺灣支撐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

  呂秀蓮指責,許多廠商,如紡織業、製鞋業等紛紛移往大陸,造成島內數十萬人失業,2002年臺灣的失業率達到5.17%的最高峰。但是近年對大陸的出口成長,為臺灣帶來每年600億美元的收入,如果分配得宜可以創造110萬人以上的就業機會,所得足以補償所失。2006年的失業率已回降到4%以下。

  自2001年以來,經濟體質與臺灣相近的韓、港是平均年經濟成長率都在5%以上,惟獨臺灣僅維持在3.8%上下,這3.8%的成長還多賴臺商們的奮力找拼,立下汗馬功勞的臺商不被肯定,反而倒打一耙指責他們造成了臺灣的經濟不振,公理何在?

  臺灣經濟七年來停滯衰退,罪魁禍首是民進黨政權。2001年陳水扁玩弄民粹主義,突然宣佈將已經興建好三分之一的第四核能發電廠廢除,一時糾紛不斷,臺灣當局的信譽一夕淪喪殆盡,若干時日後雖然又恢復核四工程,但是行行止止,已損失數百億美元,外資對新當局喪失信心。其後扁政權在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上反反覆覆,處處以意識形態為綱,搖擺不定沒有一貫性。臺灣的投資環境至此已被嚴重破壞,投資成長率急速下降,2001年全年民間投資重挫了27%,外資更是望之卻步。在政黨輪替當年的前三季,臺灣的投資還呈兩位數成長,到了2001年臺灣的經濟淪為2.17%的負成長。扁政權以經濟政策當操弄意識形態的玩具,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到現在還無法恢複元氣。

  “拼經濟”是扁爭取選票時挂在嘴上的口號,快八年了並沒拼出任何經濟成績來。這批經濟外行專家,只會指指戳戳責怪他人,將真正努力為臺灣打拼掙錢的臺商當成罪犯,為的是推卸責任,轉移目標,把自身的貪腐無能藏起來,是可忍孰不可忍?

  目前失業率雖然有了回降,但是七年多下來失業人口增加了45%,窮人愈來愈多,低收入戶的人口增加60%,很多薪水階級數年來沒有調漲工資,社會上自殺人數增加了93%,這些鐵一般的數據代表著臺灣老百姓與日俱增的痛苦。扁當局一概不聞不問,把拆卸“大中至正”匾額當成最重要的業務,動員部會大員在媒體記者前批判去世三十多年的蔣介石。之前又每天唱“入聯公投”唱到全世界煩躁不堪,紛紛反對。當局一點正經事不做,也不會做。

  旁觀者清,在臺灣生活了二十多年即將卸任的美國商會執行長魏廷理先生,有臨別贈言。他以“臺灣二O二O年的願景”為題,針對十四個領域,特別在經濟發展方面作了不少建議。魏先生認為臺灣的經濟、社會、當局體質想要在二O二O年前強化,最主要的關鍵在於選出“不光只會操弄民意”的領導人。他也曾在最新一期美商會刊上撰文,指出臺灣過去七年經歷了“病態領導”,並以罕見嚴厲的口吻批評臺灣現在的領導人。呂副座可曾讀到聽到外國友人的諍言?

  (作者馬淑靜 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裁)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