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倪永傑:增強兩岸歷史連接 形塑美好共同記憶

2015-06-04 08: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臺海研究》主編倪永傑3日在華廣網刊文指出,兩岸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應增強兩岸歷史連接,形塑美好共同記憶。

  全文內容如下:

  兩岸歷史文化本來一體,兩岸本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唯因李登輝陳水扁的“臺獨”路線,造成兩岸歷史斷裂與文化心理傷痕。兩岸不缺共同記憶,唯缺美好的共同記憶。為今之計當為增強兩岸歷史連結,形塑美好共同記憶。

  一、造成兩岸歷史斷裂的原因

  一是歷史磨難。臺灣特殊的歷史悲情讓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心生怨恨,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臺灣民眾産生被拋棄的感覺。其後被日本殖統治50年,遭受“皇民化”的文化心理摧殘,導致身份認同的扭曲。二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臺籍日本兵被派遣到中國大陸戰場,兩岸同胞由此成為敵人。二戰結束後,兩岸統一在一起只有1945年—1949年短短四年曆史,而且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發生了不幸的“二二八”事變,在臺灣同胞的心裏留下了歷史傷痕。1949年之後兩岸分隔半個世紀。120年來,兩岸合在一起的時間只有4年,而且不斷上演痛苦不幸的歷史記憶。

  二是兩岸敵視。1949年—1979兩岸處於對峙狀態,從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社會等全方位相互敵視。兩岸開放後,臺灣遭受李、扁“去中國化”、“法理臺獨”的瘋狂衝擊,割裂兩岸法理、文化、歷史、心理聯繫,導致當今臺灣“80、90後”認同錯亂,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無感”。馬英九執政後並沒有對此撥亂反正。迄今為止,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相對較低,“臺灣認同”、臺灣“主體性”上升,臺灣社會瀰漫著濃厚的“反中”、“反商”氣氛。

  三是“臺獨”史觀。李、扁執政臺灣二十年造成嚴重歷史後果,“去中國化”、“臺獨”教育猖獗,“臺獨”史觀當道,杜正勝搞“同心圓史論”,曲解、歪曲中國歷史,製造兩岸仇恨。“臺獨”教科書把中國歷史、地理當作“外國”歷史、地理,“國父”孫中山成為“外國人”,離開臺灣到大陸稱為“出國”。“臺獨”史觀無限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視“日據”為“日治”,“抗戰勝利”變“終戰”,使得“媚日仇中”侵蝕了島內年輕世代的中華認同。島內研究臺灣史成為“顯學”,有人有錢有市場;中國史研究荒蕪,人才凋零,難以為繼,處於無人才、無經費、無市場的“三無狀態”。

  二、塑造兩岸美好共同記憶的路徑

  增強兩岸歷史連接,彌合兩岸歷史斷裂,可以從八個方面著力:一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歷史文物、歷史遺跡等;二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慶、習俗,如春節、元宵、中秋、端午節等;三是近代歷史上兩岸同胞共同抗擊列強侵略、建設臺灣的歷史,如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抗擊法國的侵略、清末在臺灣的建設等;四是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歷史,從最初的反割臺鬥爭,到林獻堂領導的文化抗日運動,再到李友邦的臺灣義勇隊在大陸的抗戰事跡,都是兩岸共同抗日的歷史見證;五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廣受臺灣同胞的支援和認同;六是兩岸現代化建設運動,包括臺灣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經濟現代化建設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七是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經貿合作、社會互動的歷史進程;八是兩岸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成就。

  在增強兩岸歷史連接的基礎上,形塑兩岸美好共同記憶,一是要形成兩岸共同史觀,梳理共同歷史記憶。兩岸可以共同編纂抗日曆史、兩岸關係發展史、交流交往史等,培養年輕一代的中國歷史研究人才。

  二是共同紀念辛亥革命、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等重大歷史事件,共同舉辦相關紀念活動。今年是抗戰勝利70週年與臺灣光復70週年,大陸已先後設立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家公祭日,建議再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為國家法定節日。

  三是創造新的共同歷史記憶。增強基礎,擴大動力,形塑民意,讓臺商在大陸市場的發展、兩岸婚姻、兩岸共同救災、大陸協助臺灣同胞從利比亞等地撤退等兩岸雙方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的交流合作,成為兩岸新的美好的共同記憶。

  四是創造兩岸共同記憶的關鍵是培植共同利益,形塑共同價值,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在兩岸共圓中國夢的過程中,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倪永傑,作者繫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臺海研究》主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