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星:民進黨兩岸政策辯論到底在辯什麼?

2013-08-06 10: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討論兩岸政策論述的“華山會議”已經進行了兩場,主題分別是“對中政策的核心價值與願景”和“如何處理‘九二共識’”。華廣網5日刊載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星的評論文章,點評分析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辯論。

  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討論兩岸政策論述的“華山會議”已經進行了兩場,主題分別是“對中政策的核心價值與願景”和“如何處理‘九二共識’”。第二場還邀請了前“國安會秘書長”、“九二共識”名詞創造者蘇起作引言人。但兩場辯論下來,兩岸大眾並沒有看出民進黨有調整兩岸政策的任何跡象。第一場辯論草草收場,沒有什麼共識;第二場則焦點模糊,更沒有什麼共識形成。會議完畢,有關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的討論即可風歇雨霽,迅速降溫,似乎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

  這兩場辯論中,民進黨到底要辯論什麼問題?目前來看,模糊不清。以第二場辯論為例:因為蘇起在場,所以民進黨抓住“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大做文章,聲稱“九二共識”是2000年前後創造的一個概念,兩岸之間的“所有談判文本”裏都沒有“九二共識”這一名詞。説一千道一萬,民進黨無非是要表達沒有必要去承認或接受“九二共識”。類似的論調早已不新鮮,這是典型地將水攪渾、模糊焦點的做法,這種做法在民進黨內非常流行,以至於只要述及“九二共識”,首先就是在概念問題上打轉,而刻意模糊“九二共識”的實質內涵。但問題是,如果民進黨只是想否定“九二共識”這個名詞,還有什麼必要大費周章搞兩岸政策辯論呢?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民進黨在事關大陸政策調整的關鍵問題上一直閉目塞聽,掩耳盜鈴。正如蘇起所言,兩岸之間“關鍵在於互信而非名詞”。國共之間能夠建立起互信是因為經過雙方大量接觸交流,對對方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並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了都可以接受的交流與溝通機制。在這個過程中,“九二共識”合乎各方面的要求而被選為表達互信的用詞。民進黨與其思考如何處理“九二共識”或創造新名詞,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民進黨與共産黨之間的互信。換言之,民進黨現在面對的是“是否要和大陸打交道”以及“如何打交道”的問題,這才是問題的根本,舍此根本,其他都無從談起。

  反觀民進黨這兩場辯論,對這個關鍵問題卻鮮有涉及。不但如此,這兩場辯論給人的感覺是民進黨中大部分人似乎對與大陸建立互信持否定態度。無論在議題選擇及辯論過程來看,民進黨內多數政治人物都多少顯現出對調整兩岸論述和兩岸政策心不甘情不願的心態。可見,他們缺少積極推動解決目前民進黨面臨的兩岸關係困境的動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辯論焦點模糊應該是有意為之,因為黨內大部分政治人物對兩岸政策的認知並沒有改變。也正因為這樣,民進黨在否定完“九二共識”後,沒有也不可能提出相應的替代方案來處理日新月異的兩岸關係。

  民進黨只有解決“要不要和大陸打交道”的問題之後才有可能對兩岸政策和兩岸論述進行系統調整,也才有可能對“臺獨”路線和政策進行改造。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民進黨還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形成比較一致的認知。即使有認為需要和大陸打交道並認為與大陸不能再搞對抗者,也大多是抱著投機的心態,即希望通過技術層面的處理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通過系統的論述調整來進行可長可久的整體設計。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兩岸政策及論述的討論,無論是叫“華山論劍”還是叫“武林會盟”,充其量不過是裝裝門面,做一下討論兩岸政策及論述的樣子騙騙民眾而已。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