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清明節吃的“潤餅”是什麼?

2019-04-12 15: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臺灣,每到清明節時,家家戶戶除了掃墓祭祖以外,最常見的就是吃潤餅應景。潤餅在閩南地區及東南亞一帶則多被稱為“薄餅”,而在臺灣中南部地區,有時也會將潤餅稱為“春卷”。臺灣民眾除了在清明節期間特別喜愛食用潤餅以外,平日裏,舉凡從傳統市場到巷弄美食,甚至連夜市裏都可以見到販售潤餅的攤位出現。

  一般來説,臺式潤餅裏常見的餡料有:豆芽菜、豆干、高麗菜、紅蘿蔔絲、韭黃、皇帝豆、雞蛋絲等等。關於潤餅的作法臺灣各地也不相同,臺灣南部口味一般較偏甜,放了常見的花生粉還不夠,南部作法喜愛再加入一大匙的白糖粉,且南部民眾習慣將潤餅裏的配料先炒熟後才包,而潤餅裏頭的肉餡則多以滷肉和香腸為主,此外,在潤餅里加入油麵條,也是南部人特有的口味。

  反觀臺灣北部的潤餅吃法,其內餡配料多以蒸煮、清燙的方式來料理,最常選用的肉餡則是紅槽肉,因北部民眾較不如南部民眾嗜重甜口味,一般北部潤餅若包入花生粉後則不會再添加白糖粉,有的店家甚至連花生粉都選擇不放,講究口感清爽。

  相傳潤餅的由來其實與寒食節相關,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日,若按照中國古代傳統,寒食節這天不可吃熟食,而潤餅又是當時常見的食物,後隨著演變,逐漸成為清明節的傳統食品。“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詩人韓翃所題的一首《寒食》提供了人們對於古代寒食節期間豐富的想像,正如通過杜牧的這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般,讓後世對於清明節,有了更具象的認識。

  祭祖追思度過清明佳節之餘,也讓人由衷珍視這些家喻戶曉的唐詩,讓中華傳統文化流傳千年,代代相守,歷久而不衰。(作者:魯萬萬,北京大學臺生)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