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端午,緬懷屈原的風骨

2018年06月20日 17:38:00來源:台灣網

  一個節日的由來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與傳統,以及傳統道德背後人民所敬仰和追尋的傳統美德,端午節就是一個例子,現如今人們戲謔的把端午節稱為粽子節,是人民借由食物來緬懷一代愛國詩人屈原和警示後人的禮節,這樣的傳統還將繼續在中華民族傳承下去。

  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戴五色線、喝雄黃酒,端午節的習俗結合了節氣和對斯人的追憶,體現了濃厚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情結,那就是百姓對愛國的忠魂以及高潔的操守無限崇敬緬懷之情,這樣的深情可以綿延上千年。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從古人歌頌屈原的詩句中,我們可以體味千古美名的涵義,一個對國家、對民族、對文學有著卓越貢獻的人,人民將永遠將你銘記,傳統節日背後的精神內核,在於用親民的習俗將人們推崇的認可的價值觀久久傳承下去,從而形成中華民族剛正不阿、愛國正直的民族精神。

  一個節日,緬懷一個人物,銘記一段歷史,追憶一段情感,更重要的是紀念一代忠魂,讓後繼者、子子孫孫牢記什麼樣的人才能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屈原,腹有詩書氣自華,始終秉承著理想主義的出世原則,用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回報自己的人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只有洞察社會民情的官員才能真正找到明智的治國之策,“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在面對誹謗與排擠、流放的命運時始終不忘浩浩蒼生,把對祖國的熱愛與哀思寄託在文學作品裏,給世人留下無數絕唱。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懷念屈原的風骨,它告訴我們;“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遺忘才是永恒的消亡。”(台灣網網友:白靜)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