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智子之心》爭議背後是兩種歷史觀的碰撞

2018年06月20日 17:10:00來源:台灣網

  前不久臺灣的大愛電視臺播放電視劇《智子之心》,引起各方爭議,只播兩集就下架。

  至於為什麼引發爭議,引用臺灣媒體《中國時報》的評論説,《智》片美化戰時日軍形象,飾演日軍警者莫不衣著整齊,威武俊美,談吐斯文,和藹可親,飾演開赴淪陷區和臺灣的中國軍警,率多服儀不整,猥瑣粗俗,兇暴野蠻。

  從目前流出的片花來看,1944年抗日戰爭如火如荼之際,18歲的林智惠出身臺灣富裕之家,卻毅然進入護士訓練班前往香港、廣州擔任軍護。《智》片對白中,不止一次出現女主角義憤填膺向勸阻她的父母和友人表示,她志願報名擔任日軍看護婦,是為證明“女孩子也能報效國家(指日本)”,更在得知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之際痛哭流涕。

  臺灣《聯合報》發表評論説,《智》片滿足了一部分臺灣人的日本情結,卻觸怒了廣大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殖民的兩岸民眾,大陸網民反應尤其強烈。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也表示,這部電視劇的預告片在臺灣播出後,立即受到了兩岸網民的一致譴責。任何美化侵略戰爭,為殖民統治張目的做法,理所應當會受到兩岸同胞的共同反對。

  筆者認為,這件事情的背後,不是某些臺灣人説的“政治力介入”的問題,也不是“個人的真實體驗”問題,電視劇作為公共媒體平臺上播出的節目,是有輿論導向的,這部電視劇裏混淆了基本的是非觀。

  《智子之心》爭議的背後,是兩種歷史觀的深度碰撞。我們看現在反映二戰的電影文藝作品,中國大陸的《血戰臺兒莊》、美國人的《兄弟連》、前蘇聯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劇中的主角,都是歌頌抵禦外侮,反對法西斯侵略暴行的勇士、烈士和愛國者。

  由於臺灣複雜的歷史原因,臺灣在二戰後,沒有像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那樣,進行完整徹底的去殖民化教育。這是《智子之心》這樣的電視劇能夠在臺灣出現的重要原因。

  日本侵略臺灣期間,依據1981年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國璠編著的《臺灣抗日史》中記載,被日本人屠殺的臺灣人約有四十萬人。

  我們理解臺灣人的悲情,但是,當臺灣被割讓和被殖民的時候,痛的只是臺灣人嗎?就像一隻手被從軀體上砍斷的時候,痛的只是手嗎?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有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國人民付出過巨大的犧牲,絕不僅僅是臺灣一地如此。

  漫漫歷史長河,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可能遭受過外敵入侵,會出現很多受害者、隨波逐流者,甚至出現投降者和背叛者,僅僅是被佔領並不可怕,不總結教訓經驗,不發奮圖強,給自己找藉口,才令人不認同。

  中國人有古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落後就會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我們從百年恥辱的近代史中總結出來的血淚教訓,每一個中國人都刻骨銘心。

  知恥而後勇。當我們真正強大,就可以保護每一個中華兒女,而不是拍電視劇來美化對手和為投降者辯解。臺灣在被日本佔領期間有幾十萬人被屠殺,不要説中國大陸人憤怒,就是臺灣自己,難道能抹去或無視這幾十萬或抵禦外侮或被無辜殺害的先烈英魂嗎?

  怎樣的環境,才會造成“否定自我”?即被殖民者對殖民者親近歌頌?反而對血脈同胞反感疏離?不歌頌那些為國捐軀的勇士烈士,卻去美化那些侵略者和為他們服務的人?

  我們無意對林女士個人功過做過多的評判,因為日本侵略者鐵蹄之下,不僅有武力殺害、經濟掠奪、還有奴化教育,作為個人可能擔不起臺灣複雜歷史的所有道德評判,但是作為整體,我們不可以“多元化”為名,讚頌對侵略者投降和服務的行為,這是基本的價值觀。

  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會尊重和歌頌抵禦外侮的烈士和英雄,因為他們在外敵入侵、家園危難之際站出來,敢於同侵略者鬥爭,這是民族的脊梁。這不僅僅是道德問題,更是民族和國家得以存續的本源之一,否則無人抵禦外敵入侵,這個國家或種族很快就會被滅亡或淘汰。

  不是大陸人“管很大”,硬要對少數歌頌日本軍國主義的人“正三觀”,是臺灣曾經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當時日本對臺進行了徹底的“去中國化”的本國化統治,使得少數臺灣人的意識裏很難去掉日本的殖民意識而不自知。

  臺灣那些少數為《智子之心》辯解的人,可以看一下世界各國和地區對二戰、對法西斯侵略者的態度,再想想拍一部這樣的電視劇,是不是在傷害那些英勇抗爭、保護家園的臺灣人。

  但今日的臺灣,未能徹底根治日本殖民教育所遺留下的種種消極影響,反而又進行了種種“去中國化”的教育和行動,從長遠來看,對臺灣未來的危害絕不可輕視。(台灣網網友:李佳)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