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唯有創新,才能強勝中國

2017-09-28 15: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隨著第六集“開放中國”播出,由中宣部、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全部播放完畢,全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為脈絡,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人民不斷增強的幸福感獲得感,在社會各界持續引發熱烈反響。

  誠如第二集《創新活力》中所指出的: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建國以來,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幹部職工和解放軍戰士,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用智慧、青春和熱血,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建立起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今天工業化、資訊化深度融合,向製造強國邁進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一切成就的取得,商飛設計研發中心大廳巨大國旗兩旁橫幅上“長期奮鬥,長期攻關,長期吃苦,長期奉獻”可能是最最生動的注解。

  當下“喪”文化在部分青年中流行,這固然可以理解成一種面對現實壓力的自我調侃與戲謔。同時,也應該看到這幾天有兩條新聞刷了朋友圈的屏,一條是FAST射電望遠鏡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教南仁東逝世,一條是袁隆平宣佈“通過敲掉某些基因,水稻親本去鎘獲突破”。在此之前,我們絕大多數人可能都從未聽過南老的名字,而沒有一批像南老一樣默默堅守的不懈追夢的追夢人,何談現在一張張“中國名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88歲,依舊戰鬥在科研第一線。

  任何積累都必須花時間,下功夫,時間是最公平公正的。我們每個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做的每一個抉擇,不僅是在謀劃著自己的人生,也在創造著萬向的歷史,更在參與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作為青年人理應趁年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以“長期奮鬥、長期攻關、長期吃苦、長期奉獻”的工作態度,腳踏實地、埋頭實幹,頑強拼搏、攻堅克難,投入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台灣網網友:尹靈)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