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清明文化躍動起來

時間:2014-04-08 18:56   來源:環球時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隨著清明時節的到來,人們自然會吟誦起唐朝杜牧的這首詩詞。人們的盡孝思念和緬懷,使得清明文化代代相傳,撥動心弦,奮發圖強,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在緬懷中感受精神的力量。清明時節雖然看上去只是祭祖敬先掃墓而己,但從中獲得無窮的精神和文化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蘭考參加群眾路線教育聯繫點活動時強調:我們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祿同志事跡教育成長起來的,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焦裕祿同志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他雖然離開我們50年了,但他的事跡永遠為人們傳頌,他的精神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革命傳統和偉大精神一樣,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永遠向他學習。

  先賢英烈都是時代的榜樣,值得後人尊敬和學習。先人是一面鏡子,需要後人對照和景仰。還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歷史警示。

  清明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賢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不是簡單的而是要多從故人的身上追思精神的力量,激發未來的創造精神。

  清明是中國農曆24節氣之一,是一年之中萬物最具生機的時節。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清明裏有詩詞文化、楹聯文化、廉政文化、感悟文化、思念文化、養生文化、自省文化、勵志文化,是對“生命之源、立命之道”的一種追思。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千、蹴鞠、打馬球、插柳、放風箏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清明更要倡導移風易俗,減少送花不燒紙錢,克服封建迷信習俗,提倡生態祭掃,多從人生精神境界去追思和緬懷,可以開一些小型的追思會,憶故人思未來,避免形式主義,真正達到震動靈魂深處。媒體可以開闢《追思新聞》、《追憶思語》等欄目,紀念場所可開闢《心靈寄語》板塊和網路祭掃平臺,讓清明更加現代文明,讓故人的形象和精神得以傳承,讓烈士和英雄精神發展光大。(台灣網網友:練紅寧)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